論語簡說(一四七)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子 圓

    
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子曰:「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鮮久矣。」


   

    孔子說:「常行中和的德能,是至極究竟的境界啊!但是人民很少做得到,這種的情形已經很久了。」
    「中庸之為德也」,「中」,包含「中」及「和」兩方面。「中」指的是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在情緒欲望尚未發動之前的本性,是自然所賦予每個人的。「和」,是「發而皆中節」喜怒哀樂的情緒欲望剛發動時,就能覺察並且加以節制,使七情六慾合乎禮,這就是「和」。猶如古人調理羹湯,用了適當的鹽和梅,使味道平和順口。「庸」,是用的意思,「中庸」就是能用中和,做到「中」及「和」;另外「庸」,也有常的意思,這說明「中」及「和」是生活中經常可行的。
    從古代聖君堯帝告令舜帝「允執其中」,實實在在的執守中道辦理政治,而舜帝也同樣以執守中道告令禹王,就這樣聖人代代相傳而來。孔子承繼這個道統,集文化的大成,注重在「中」,不會「過」和「不及」。以中醫為例,也認為人「六脈平和」,就沒有病。會生病,不是陽盛就是陰盛,也是講求「中」。
    「其至矣乎!」「至」是極,最高的意思。「中」是大根本,「和」是通達的大道,將「中和」做到極致,天地自然正常運行,萬物得到發育成長,這就是最高的至德呀!
    「民鮮久矣。」,「鮮」,少的意思,孔子指出人民不能行中庸之道。這反映當時沒有明君在位,又缺乏賢德的諸侯領導,使得人民無所取法,時代變得衰微頹廢。
    有一次,孔子到魯桓公的宗廟參觀,看到了廟中一座欹器,就請教守廟的人。守廟的人回答:「是宥坐之器具,將它放在君王旁邊做警戒的用途。」孔子就告訴隨行的弟子們:「我聽聞過欹器,空空的時候是傾斜的樣子;注入的水量剛剛好,就正立起來;假使注滿了水,就會整個傾倒。」說完,孔子要弟子實際操作一番,果然如此。孔子便喟然感歎:「吁!那有滿而不覆亡的道理呢?」學生子路接著請教:「敢問夫子,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?」孔子說:「聰明聖智的人,保持著愚鈍。功業遍滿天下的人,保持著退讓。勇力安撫當代的人,保持著恐懼。富有四海的人,保持著謙卑。就是這種謙遜自我抑損的方法,才合乎中道啊!」
    今日之下,一般人的生活,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等等,難以中和,常常超過自己的身分,和必要的程度。富裕時,太過奢華,淫佚放縱;貧賤時,又不肯安守本分,心中怨恨滿滿。一位志求德學的君子,可以先依照禮節,學習省察自己不當的情緒及言行,並且立即加以修正,中庸之道應當就在其中了!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