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,黃庭堅,字魯直,號山谷道人。
他曾告訴蘇子瞻說:「即將死的鳥兒,鳴叫的聲音必定很悲傷。我剛才到水邊送別的市橋上,看見一隻鵝被綁住雙足,在地上不停的哀鳴,莫非是悲傷地祈求我救他一命?」
子瞻說:「我昨天買了十隻鳩鳥,其中有四隻倖存,就將之放生;剩下的就烹煮作為肉羹。今日家裡的廚師,買了幾斤魚,用水來養,活下來的就放到溝渠,使之自由,斷氣的就燒煮來滿足我的口腹之慾。雖然食肉的慾望,尚未能斷盡,暫且以此作為變通辦法。」
黃魯直說:「您還真是善於權變啊!」他就蘇子瞻這種作為,有感而發的作了一首偈頌說:
「我肉眾生肉,名殊體不殊,
元同一種性,只是別形軀。
苦惱從他受,肥甘為我須。
莫教閻老到,自揣看何如?」
我的身體及眾生的身體,雖然名稱不同,但體性相同。原本就是同一體性,平等平等,只是有不同的形體軀殼而已。眾生受盡苦惱,而我卻享受眾生肉的滋味,不必等到閻羅王來召喚,自己便可猜想後果如何了。
子瞻聽了他這一番話,憂愁不樂,嘆口氣說:「我還不能革除食肉的習氣,又怎能逃得過閻王的責罰呢?」(見宋代陳錄《善誘文》)

(眾生受盡苦惱,我卻享受眾生肉的滋味,不必等到閻羅王來召喚,自己便可猜想後果如何了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