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不必斷惑、帶業往生,不歷多劫、當生成就;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,以佛願力,莫不皆往。可謂用力少而得效速,下手易而成就高。因此十方諸佛護念流通,往聖前賢無不遵行。
然以其易成,或有心圖僥倖,平日東飄西盪、悠悠忽忽,不肯老實念佛,卻希冀臨危的十念一念而得往生。誠如蕅益大師所言:「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一念?」既信願不真切,則持名不篤實,縱佛誓願宏深,卻無法感應道交。空知法門的殊勝,仍不免沉淪於三界,茫茫無了期,著實辜負彌陀、釋迦及十方諸佛,徹底悲心究竟度生的本懷。
當知淨土法門乃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的法門,《彌陀經》處處指向此旨意,是修持淨土法門所不可不知。如通序所舉聲聞眾、菩薩眾的首尾位次,皆有所表法,雪廬老人於《講經講表》明確標出:

簡單小表,卻是承繼諸祖之後,至深刻而有體系的注解。舍利弗、文殊師利法王子乃顯示此法門「智慧入門」;阿耨樓馱、常精進菩薩則顯示此法門「精進成就」。然羅漢、菩薩程度不同,其智慧、精進必然有異。
1.智慧入門:羅漢智慧為權智,菩薩智慧為實智。
2.精進成就:羅漢屬自度精進,菩薩兼有自度、度他兩重精進。
通序的表詮,後面經文更一一呼應,可看出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的道理,在此法門的重要性。
本經別序開始: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」,祖師注解「非第一智慧,不能直下無疑也」,明白顯示本經為「智慧入門」。其中道理,祖師發揮已詳盡,茲不再述,唯於「精進成就」之理,歷來著墨較少,故於「精進成就」的經證略作探討。

(舍利弗、文殊師利法王子,乃顯示淨土法門是「智慧入門」。)
甲、序分的經證
通序菩薩眾列舉四位:文殊、彌勒、不休息、常精進。文殊、彌勒各有所表,至於列入不休息、常精進菩薩,諸祖注解多以代表信願行的行。此外菩薩來會無量無邊,經家只列四位,其中就有兩尊代表精進的菩薩,可見精進在此法門的特殊意義。
乙、正宗分的經證
1.經文:「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」:
《彌陀要解》注曰:「聞而信,信而願,乃肯執持。」此句即含信願行三資糧,而信願行便是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的表徵。
因為聞而能信,便是智慧;又「信為欲依,欲為精進依」。如《疏鈔演義》說:「信而後願,願者,信力之精進也;願而後行,行者,願力之精進也。」有信願,必會精進修行;若不肯精進持名,必信願不深。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就是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的表徵。
2.經文:一至七日,一心不亂:
上根第ㄧ日即不亂,則必更加精進,以求二日、三日等之不亂,以其上根故,多多益善。下根七日尚不能不亂,難道便放棄?必二七、三七等,更加精進,以期能至於不亂。
或有上根七日當中皆不亂,則更當精進,以求二七、三七等,皆不亂。下根雖僅一日不亂,甚至連一日不亂也做不到,難道就放棄?必更加精進,或半日、或一時、一刻,甚至只得ㄧ分、一秒、ㄧ念之不亂,都是吾下下根人,所需精進力求的功夫。
3.經文「一心不亂」:
一心有多種。行人修持,以「行一心不亂」為基礎(心常安住在:厭離娑婆,息心淨土;專修持名,不變不雜。是行一心不亂),進而求「功一心不亂」(持名功夫能得定)。
「功一心不亂」:則由信願持名,得「相似ㄧ心」(伏惑),進而求「事一心」(斷見思),終得「理ㄧ心」(破無明)。若不精進怎克其功?
淨土法門雖只信願具足,亦得往生,不過仍希望眾生取法乎上,力求往生有把握。所以經文「一心不亂」,意在勉人信願持名,須力求精進成就。
4.經文:臨終不倒,佛接往生,顯示「精進成就」的結果:
前之ㄧ心不亂,正為防臨終不倒,以求其把握,進而蓮品增上。若未得ㄧ心,則無把握臨終不倒,如雪公告誡:「生死大事,豈可圖僥倖?」故當精進以求把握。今得臨終不倒,佛接往生,正是精進成就的結果,如是因如是果,怎是顢頇攏統、僥倖得來?
5.「一心不亂」亦三根普被。有凡夫的「相似ㄧ心」、二乘的「事一心」、菩薩的「理ㄧ心」。然本經最要,尤在攝受一品惑未斷、無力了生死的凡夫,令其速了生死。所以這段「一心不亂、臨終不倒」的經文,著重了分段生死,呼應通序聲聞眾的「精進成就」。

(下根連一日不亂也做不到,必更加精進,或半日、一時、一刻,甚至只得ㄧ分、一秒、ㄧ念之不亂,都需精進力求。)
丙、流通分的經證
1.「於五濁惡世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為甚難。」:
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濁世成佛難,若不精進修行如何在五濁惡世成佛?
2.「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」:
蕅祖注解:「為淨土眾生說法易,為濁世眾生難。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,說頓法難。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,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。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各種的淨土妙觀,已自不易,說此無藉劬勞修證,但持名號,徑登不退,奇特勝妙,超出思議,第一方便,更為難中之難。」
既然在五濁惡世,演說淨土念佛法門,是如此的困難,若不精進修行,成就種種方便智慧,與濁世眾生廣結善緣,又如何能在五濁惡世說出淨土念佛法門,令濁世眾生信受奉行?
由於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,「難行能行、難說能說」,故十方諸佛,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。
所以末法時代,宏揚淨土念佛法門,令一切凡夫當生速了生死,永離六道輪迴,是乃大菩薩之大精進,一切以眾生離苦得樂為念故。
3.釋迦牟尼佛親自現身說法,行此二種難行能行、難說能說的大精進:
此二種難行,固非僅聲聞之精進,乃釋迦牟尼佛親証力行,大乘自度度他、究竟成佛的大精進,這是「精進成就」的究竟踐履。所以這段經文,呼應通序乾陀訶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,大乘菩薩的「精進成就」。
丁、從經文的首尾呼應,印證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
1.經文開始: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」,舍利弗智慧第一,暗合「智慧入門」。
2.經文最後:無論是十方諸佛的讚嘆釋迦,或釋迦牟尼佛自己承認其「難行能行、難說能說」,都在在暗合本經的「精進成就」。
戊、結語
蕅祖《要解》說:「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,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,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。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,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。」
未學佛者,或視此法門為深,而弗敢承任。已學佛者,或視此法門為淺,而妄致藐輕。不知淨土者,或視此無上法門為難,而輒生退諉。已知淨土者,或視此簡捷法門為易,而漫不策勤。於是蹉跎了萬劫難逢的好因緣,將此無價珠寶輕拋!
釋迦說法,一切種智所照,法爾如是顯現。尤其此經,更是釋迦牟尼佛徹底大慈之所加持,嘔心瀝血之所演說。在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的環環相扣、互相呼應中,「智慧入門、精進成就」的旨意,轟然而現!暗合道妙,巧合法門要旨的金言,更句句扣入吾人心底!
吾人今已擇法修學此不思議法門,即是「智慧入門」,更應痛念生死、老實念佛「精進成就」,以求往生之把握。方不辜負彌陀悲願、釋迦苦心以及此生的大好因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