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往知來
     ──
諸葛亮治蜀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方 璞

 
    劉備進入成都,做了益州州牧,用諸葛亮為軍師。當時董和、黃權、李嚴等幾位,原本都是劉璋所任用的人;吳懿、費觀都是劉璋的姻親,彭羕是遭劉璋斥逐的人,劉巴是劉備過去所憎恨的人,現在都居要職,各自展現他們的才幹,有志之士也都相互勉勵,使得益州百姓很是和睦同心。

   
有人想將成都著名的田宅,分贈各將軍,趙雲說:「霍去病認為匈奴未滅,家是無用的。如今的國賊還不僅僅是匈奴,所以不可以求享樂。必須天下都安定了,各自回到家鄉,在故鄉的土地上從事耕作,那才是享受的時候。現今益州百姓,剛遭兵災,田宅都該歸還他們,讓他們有安定的生活和工作。之後再差遣他們,才能贏得他們的歡心。不應該強取這些田宅,圖利所愛之人。」劉備聽從了這項建議。
    諸葛亮治理蜀國,重法而嚴厲,心生埋怨的人不少,法正對諸葛亮說:「從前漢高祖入關,與百姓約法三章,秦國百姓都感念高祖恩德。希望您能寬緩刑罰,解除禁令,撫慰本州百姓的怨望。」
    諸葛亮答道:「您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秦國因國政不修,導致政令煩苛,人民怨恨。漢高祖承襲其後,正可以大力救助。可是劉璋愚昧懦弱,從他父親劉焉以來,政教德澤不行,威信刑罰不嚴,君臣之道逐漸廢弛。用官位籠絡人心,待官位到了頭,就會生輕賤不屑之心,用恩情討好人臣,一旦恩情沒了,就會起倨傲怠慢之心。這就是導致弊政的原因。我現在依法行事,使吏民心生敬畏,從而知道感恩,不輕易施予爵位,一旦有所施予,就會格外覺得榮寵。如此榮寵恩惠交互施用,上下便能有所節制約束,統治管理的要訣,就是要這麼清楚明白。」
    劉備花了三年時間,才得以取蜀入川,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,實際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所組成。一是代表本土勢力的益州集團,二是追隨投靠劉焉、劉璋父子的東州集團,三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。這三股力量有著先來後到的不同,所以形成了錯綜複雜的主客新舊矛盾,要擺平各方勢力,以安定人心,鞏固政權,是需要高度智慧的。且看劉備入蜀後的人事安排,展現了劉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兼容並包的氣度,也唯有這樣,才能使吏民競相效命,收安定團結的效果。
    由於蜀漢政權內部的矛盾,因此諸葛亮以法治蜀,也就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了。惟有依法治國,而且做到公開、公正、公平,才能消弭內部的矛盾衝突。從撼動人心的「揮淚斬馬謖」故事裡,我們看到了諸葛亮的嚴明軍紀、執法如山和賞罰分明。在處分馬謖的同時,他又上〈街亭自貶疏〉給劉禪,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戰敗的責任,因此請求自貶三等。這種勇於負責,毫不文過飾非,能夠正視錯誤,深自反省的做法,為後世立下了楷模,令人肅然起敬。
諸葛亮一生,為興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瘁,陳壽在《三國誌》中有這樣的評價:「科教嚴明,賞罰必信,無惡不懲,無善不顯。至於吏不容奸,人懷自厲,道不拾遺,強不侵弱,風化肅然。」蜀漢在諸葛亮勵精圖治下,成了三國中治理得最好,最有條理的國家。

   
  
 (
在諸葛亮勵精圖治下,蜀漢成了三國中治理得最好,最有條理的國家。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