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五一)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●子 圓

    
   述而第

   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


   

   
    孔子說:「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;學問不願講習討論;聽到合義該做的事,不能立刻遷移到合義的事上;有了過失不能改掉,正是我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呀!」
   「德之不修」,「直心」是「德」的古字,直在上,心在下,表示一起心動念就要往正直的方向走,這樣才是有德。假使心念邪曲不正,就要警覺修正,使心念回復正直,這就是修德的工夫。
   「學之不講」,「學」,是指五經、六藝之學問。「講」,是講習,老師所教授的學問要再講解復習、相互討論,這樣才能明白透澈。尤其《論語》一書是孔子的學問,包含了五經、六藝,對《論語》能夠研究深入,就能掌握如何修德,如何分辨義與不義、善與不善。假使荒廢這層研討學習的工夫,就會固執所學,陷入孤陋寡聞的窘況,在進德修業的道路上,更顯崎嶇難行,障礙處處。
   「聞義不能徙」,「義」,是合宜該做的事。「徙」,是遷移。聽到合義的事要勇於固守;不合義時,要敢於遷移到合義上。不可固執壞的習慣。
   「不善不能改」,有了過失就是「不善」了,不必等到犯罪才是。如果昨天有過失,今天覺察後立刻改掉,就是善。古人說「過而能改」是「善莫大焉」最大的善了。反之,過而不察、不改,將是日趨鄙陋而難以自拔,實在可憐!
   「是吾憂也」,孔子教導學生,期望他們都能成聖成賢。而成聖成賢必須在這四件事上實實在在的用功。假使學生荒廢這四件事,不能成為人才,離聖賢就愈來愈遠,難怪孔子擔憂呀!
    明朝袁了凡先生,晚年作了「立命、改過、積善、謙德」四篇家訓期勉子孫,發揮事理及操持工夫,最為嚴厲精純而篤實。他勉勵人,要日日知非,才能日日改過;假使一日不知非,就會一日安於自是,一日沒有過可改,如此則一日不能進步。何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,卻德性不能加修、善業無法加廣?毛病就在「因循」二字誤了一生!袁了凡先生以身作則,勵行改過遷善,建立新命,所著作的《了凡四訓》一書,值得一讀再讀。
    學習本章,吾人應當有所警醒。平時知過能改乎?聞義能徙乎?能共學講習乎?時時省察心念修德乎?這就是成聖成賢必修的功課。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