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末年,公孫度當遼東太守,避亂的名士如管寧、邴原、王烈等人,多前往歸附投靠。
管寧年輕時與華歆是朋友,曾在一起挖地種菜,發現地裡有金子,管寧若無其事地揮動鋤頭,華歆則將金子揀起來又丟掉,人們因此分辨二人高下。管寧、邴原都以操守品行高尚著稱,公孫度空出館舍迎接他們。管寧見過公孫度之後,就住到了山谷裡,來此避難的人士,慢慢的都前來追隨他,才一個月的時間,住處附近就成了聚落市鎮。
管寧每次去見公孫度,都只談經典,不涉及世事。回到山中後,便專心一志講述詩書,學習禮儀,不是學者都不接見。從此公孫度因管寧的賢明,感到安適,百姓因管寧的德行得到教化。
文天祥在所寫的正氣歌中,列舉了十二位歷史人物的節烈事蹟,證明存在人間的浩然正氣。其中「或為遼東帽,清操厲冰雪」,說的就是東漢時候的管寧,稱讚他生逢亂世,能超然遠引,不與奸黨妥協,節操比冰雪還要潔白。
管寧,在群雄割據的亂世裡,避地遼東,堅持志節,專心教授詩書,化育百姓。《高士傳》上有兩則管寧教化百姓的小故事:
在管寧居住的村落,村民常聚集井邊汲水而引起爭執。管寧見狀,十分憂心,便悄悄地添置了水桶,放在井邊,甚至汲滿水,待村民來取。前來汲水的村民見一桶桶水,已盛滿放置井邊,甚覺奇怪。經打聽後,知道是管寧所為,個個都十分自責,從此之後再也不見村民爭吵鬥毆了。
鄰居的牛跑到管寧的田地裡,踐踏毀損了作物,管寧將牛牽至陰涼處,並親自餵食,比牛主人照顧得還周到。牛主人找到牛後,羞慚得像犯了嚴刑般自覺不安。管寧就是這樣以無言的身教感化引導著村民知禮向善啊!
管寧居遼東三十年,不為公孫度父子所用,垂老返還中原,亦不接受曹魏徵召,年八十四卒。一生清儉守正,不附權勢,無論識與不識,聞其死訊,無不嗟歎,歎哲人遠逝,風範長存。

(管寧、華歆,本是同窗好友,因志趣不同,割席分坐,各自發展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