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慧下天老和尚,乃正覺精舍第三任退休方丈,恩師籍貫吉林省懷德縣人,生於民國十七年,往生於民國一O三年十月五日上午六點十分吉辰,高壽八十七,戒臘三十二年。
恩師早歲從軍報國,民國三十七年來臺。曾任鳳山陸軍黃埔軍官學校自然科學部上校組長,官拜上校退役。後任中國佛教研究院教務主任、私立普門中學副校長。

(上慧下天老和尚,一生精進,持戒念佛,高預海會,覲見彌陀,圓滿菩提。)
出家學道 救護一切
恩師宿具出世善根,早年先親近煮雲老和尚打佛七。後投禮佛光山星公上人出家,法名心地,字號慧天。民國七十二年,發心躬詣臺北臨濟寺求受三壇大戒。
恩師亦為淨律學佛院早期五位教授師長,其中之一。記得初出家,民國七十八年時,至學佛院求學。修學佛法若遇到困難之時,吾等皆請求恩師的開導,恩師總是慈言善語諄諄教誨,令弟子等心開意解。
民國八十二年左右,恩師受真公長老邀請至福嚴佛學院為教務主住,為配合學生上早課,將起床時間,往前提早半個小時,以便將平常日課完成。當教務主任,雖然法務繁忙,除了聽課,仍然堅持每天誦兩卷《大般若經》,三年當中共誦持三部《大般若經》一千八百卷,可謂「披精進鎧,勇破懈怠魔軍」。
「緣之所在,恩德宏深」,法乳深恩,唯建立僧團,安僧辦道,持戒念佛,弘通佛法,用報師恩於萬一。
恩師總是以精進為最勝之修行典範,從學佛院開始早上兩點半起床用功,誦經拜佛念佛,而每天功課則強調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,能夠一生堅持不斷,將來決定可以往生西方。
恩師對教門之修持,以「持戒念佛」為道風,平日注重持戒專修淨土,煮公老和尚往生後,乃肩起領眾念佛,曾受邀寶島各地並遠赴大陸、香港、澳洲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地主持佛七,深受信眾歡迎。
恩師一生淡泊名利,平素所得淨資皆倡印淨土經典及勸人向善之書。編有《實用淨土叢書》、《因果四書》、《淨話》等書流通於教界;並曾致力少年福智十善法之推動,鼓勵青少年要孝養父母、尊師重道等,受教化者無不蒙益。
學法精進性相圓融
恩師於佛光山──
佛光精舍靜修念佛時,曾閱讀永明大師《宗鏡錄》,為了通達其義,第一冊有十三卷,反複閱過三十二遍。天因曾好奇請問:「為何看那麼多遍?」恩師言:「我要將義理把它看透了。」老人家「學法精進」的態度,真是我們的榜樣,而《宗鏡錄》共有一百卷,老人家前後共閱六遍,前六十二卷,有閱七遍、八遍、九遍者。因此對於性相兩宗,圓融無礙,說法事理融通。又能深信切願,持佛名號,於淨土法門當中,開慧眼,解第一義,決定能夠上品上生往生。
再者,據法眷提起老人家早年尚未學佛前,經常至書店找書閱讀;床頭也是放書,睡時亦看書入睡。然學佛後,則改此習慣,為恭敬法寶故。於此可見老人家好學之精神可見一斑。
從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受聘為精舍第三任方丈,肯定持戒念佛是最好之修行,正覺精舍之道風很契合於自己,因此退休後決定長住於精舍,以期將來往生極樂。老人家由原本兩點起床又往前提早半個小時,以加強念佛的功夫。昔上課中示云:「苦是成功路,難是在進步,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,自古英雄立大業,成功無不苦中來。以勤補拙,人可勝天(天即是業)。」
竭誠盡敬行事謹慎
有一回老人家示疾時,探視中,說自己在病中之體會,亦即:「生死輪迴自作自受,順逆現前,深信因果,不起貪心,不動瞋心,隨緣消業,不造新殃,一心念佛,求生極樂。無始生死,當下了脫。」四大違和皆自作自受,不可怨天尤人。果良約七八次去拜謁恩師,老人家一再提示印祖法語:「吾人心性與佛同儔。只因迷背,輪迴不休。有一秘訣,剴切相告。竭誠盡敬,妙妙妙妙。」說印祖此文乃小淨土藏,思惟甚久,究竟從何處下手?後來體會,即從:「無論在家出家,必須上敬下和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代人之勞,成人之美。只看好樣子,不看壞樣子。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果能依我所說修行,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」此確為下手處。
老人家處事的態度,總是小心謹慎,說諸葛孔明一生行事唯「謹慎」二字。又開示說:「周朝八百年,文王一生,即小心翼翼所得。儒家曾子臨終時猶然是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」以此勉勵弟子們。常說:「問題總是發生在你認為沒有問題上,那個就是問題,因此要多檢查沒有問題的地方,事情就解決了。」處事就是要小心謹慎。所以弟子們行事也是以此自許,謹記老人家的訓誨。
恩師軍人出身,對於自身要求甚嚴,曾云:「我沒什麼優點,只是不給人講閑話」,例如:今結夏前,精舍大眾皆改用瓦,其重量約一公斤左右,老人家已示疾,午齋時,果良稟告:「汝老用鐵較輕好。」公言:「我要跟大眾一樣」。此生活細節乃師德之一,由此可知老人家極注重僧團規約。
一心念佛取法乎上
一O二年,一夏九旬當中,持佛號超過一千萬。老人家每每指著案前,和尚所寫的法語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」,告訴我們說:「這是清公和尚給我的策勵」,所以老人家更精進念佛,每天除了念佛外,還是念佛,心不再攀緣其他的事。真正做到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」。
恩師對於往生品位極重視,嘗云:「念佛的標準是﹄取法乎上,僅得其中;取法乎中,只得其下。﹃我們念佛求上品,若不能成就,還有中品可得。如果你說:我平生無大志,求下品下生就可以了。若下品下生不成就,不就去不成了?所以我們這個願要高一點,要精進用功,一定要求上品上生。」
又云:「龜兔賽跑,啟示自強不息,人定勝天。佛法當中更是這樣,從小地方做,點點滴滴做都要無漏,最後功德是無漏的,小地方有漏,大地方求圓滿不可能的。乃至上香供佛皆是,一點一滴都不漏,全心全力做,功德無量無邊就是無漏功德,都要從小地方著手,大處著眼,小地方腳踏一步一步走,會有成就感。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佛道亦非一天修成的,故永嘉大師云:吾也曾經累劫修,非今日才開悟,累劫以來不斷修習,多聞熏習。要耐著性子,性子即脾氣,脾氣就是無明煩惱,必先伏住,故徹悟大師云:你必先把它伏住,折伏現行煩惱為修行要務。這折伏不住,第一是沒辦法進步;第二,在原地打轉。資糧位的菩薩懺悔業障,集聚資糧,然後伏斷煩惱,發大菩提勇猛精進,親近善知識。
因此對自己要有信心,我們現在就是佛──
天臺的理即佛,大家聞法就是名字即佛,照著修行為觀行即佛,你修行煩惱斷一部分時,為相似即佛。等到真正見法性就是分證即佛,最後究竟即佛,圓滿成佛。」
回如意寮安詳捨報
去年安居解夏之前,果良至寮房探視,老人家以淨土法門有九難開示,竟成為最後的策勉,經文如此云:「佛語彌勒:如來興世,難值難見。諸佛經道,難得難聞。菩薩勝法,諸波羅蜜,得聞亦難。遇善知識,聞法能行,此亦為難。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」淨土法門真是難信之法,若信得及,願發得切,老實念去,決定可以往生極樂。
安居後,我們至澳洲講戒,當天下午,要臨走前,又折回探視,握住老人家的手,鼓勵好好念佛,阿彌陀佛會加被您老;詎料一別竟是永別。
恩師往生前曾住醫院,於十月一日一反常態,神彩奕奕的一直舉起右手。至下午突將氧氣面罩拿掉,說已經不需要了。問:「為什麼?」很肯定地說:「阿彌陀佛來接我了。」甚麼時候?老人家很肯定且大聲地說:「馬上!」侍者問:「老和尚有沒有甚麼話要交代的?」老人家閉上眼睛搖搖頭,因為往生必將娑婆萬緣統統放下,才得以往生。而當時已親睹佛菩薩將來接引,回首往事猶如夢幻泡影,又何須贅言。
後來,侍者問:「我們回精舍好不好?」問了兩次都搖搖頭。「阿彌陀佛在那裡?」老人家突然緊緊抓住侍者的手不放說:「觀世音菩薩來了!」「在那裡?」「在這裡。」「讓大家都看到佛來迎接老和尚,給我們念佛弟子做一個典範,增加信心;不然回到精舍如意寮?」此時才點頭。之後取得醫師同意辦理自動出院。
老人家住院期間,因體力不支,已無法扶坐起或站立;然而當日侍者法師扶起老人家,卻能安坐於輪椅,而竟無一聲呻吟。恩師返寺後,僅隔一天,精舍的糾察──
常慈法師因發病突然往生。事後回憶,老人家只願回如意寮,可能因為常慈法師將先己前一天捨報,故大廳是預留與常慈法師助念所用,而己則於內之如意寮。
恩師回寺助念,於十月五日早晨六點十分即安詳生西。十二小時後,精舍之法師探視其頂門猶溫。又入殮時,法體柔軟如綿。由以上數端瑞相,足徵其往生安養無疑,且品位決不在中下。此乃老人家平日之用功得力,如上所言: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」之功行所感,亦足為淨土念佛法門作一證轉,此法門確是末世眾生出苦之大慈舟航,乃當生成就,真正是希有難得之法門,吾儕同修宜共勉旃!
而今老人家已蒙阿彌陀佛慈引歸清泰故鄉,為弟子者雖心有不捨,因為娑婆又少了一位善知識住世,然仍為師長歡喜得參預蓮池海會。普願見聞者共學恩師學法修行之嚴謹態度,一生精進,持戒念佛,畢竟當來高登蓮品,覲見彌陀,圓滿菩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