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往知來
    
── 乾隆六下江南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    方 璞

 
    清康熙皇帝,藉著視察河政的名義,有過六次南巡。乾隆皇帝依循舊有慣例,也六次南巡。皇帝對所行經的都邑,雖然給予減輕租稅,擴增儒學生員名額,禮遇年長者,並特別召來面試文學人才等等優惠,可是百姓疲於供應各項急切繁瑣的需求,都苦不堪言。
    當時朝臣中,不是沒有人呼籲攔阻乾隆,請求鑾駕回頭。可是只要一有反對的言論,隨之而來的就是嚴厲的譴責。編修官杭世駿評論時事,有一段提及皇上巡行所到之處,由於官員一味奉承討好,衍生諸多弊端,使得百姓受害,皇上看後大怒,下令嚴厲懲罰,幸賴旗人侍郎觀保的勸諫,才得赦免,回到故里。
    吏部侍郎尹會一,到江蘇視察學政,回朝後,上奏章說,皇上前兩次南巡,人民感受痛苦,抱怨不滿的聲音很多。乾隆便嚴厲的諭旨責問道:「你說人民痛苦,就試著指出是何人痛苦?怨聲很多,也試著指出是何人有怨言?」尹會一因此獲罪,被遣派去戍守遠方。
    侍讀學士紀昀,曾和緩地對乾隆說:「東南一帶快民窮財盡了,皇上當思索有何挽救方法啊!」乾隆怒叱道:「朕認為你文學還算可以,所以讓你總領『四庫書館』,實際上不過是把你像伶人般留在身邊,你怎麼這麼大膽,敢妄談國事?」
    內閣學士尹壯圖上疏言道,督撫假借處理公事為由,強行分派屬下官吏,以致倉庫虧損。乾隆下旨查問說:「究竟是些什麼人?」尹壯圖回奏,是下屬官吏怨怪督撫,小老百姓怨怪地方父母官。乾隆的怒氣才稍稍消除,但仍下令免去尹壯圖的官職。從此之後,朝中大臣都不敢出聲說話,也不再有為百姓請命的人了。
    乾隆朝是清代極盛時期,乾隆於文治武功雖有其貢獻,然夸傲成性,凡事粉飾鋪張。自乾隆十六年迄乾隆四十九年,先後六次南巡,每次巡幸所經地區,官吏辦差接駕,務求華美,光是兩淮鹽商,捐資修建行宮,動輒數十萬,真可謂興師動眾,勞民傷財。魏徵曾對唐太宗說:「將有所作,則思知止以安人」,似乾隆這般放縱耳目之娛,追求遊樂巡獵的歡快,無視民間疾苦,豈能不遭民怨!
    其實,乾隆也自知巡幸靡費,勞民傷財,在退居太上皇後,曾經告訴近臣吳熊光說:「朕臨御天下六十年,並無失德。惟六次南巡,勞民傷財,實為作無益害有益。」可是在當時,面對杭世駿、尹會一、紀昀及尹壯圖諸大臣的直言進諫,卻不能從諫如流,反而妄行喜怒,但憑自己「聖心獨斷」,尤其對紀學士的一番話,更是失言、失態!
    《貞觀政要》卷一,記載唐太宗之言:「為君之道,必須先存百姓。若損百姓以奉其身,猶割股以啖腹,腹飽而身斃。……朕每思傷其身者,不在外物,皆由嗜欲以成其禍。若耽嗜滋味,玩悅聲色,所欲既多,所損亦大,既妨政事,又擾生人。」英主明君是這般自警的呀!自乾隆後,清朝雖尚有百餘年的歷史,然已種下亡國之因,國家財力嚴重虧損,元氣已經大傷,國勢一天不如一天,開始由極盛一步步走向覆亡之路。

   
  
 (乾隆後來作太上皇,他頗有悔意的說:惟六次南巡,勞民傷財,實為作無益害有益。)
    (乾隆南巡圖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