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午葵,名滋,清朝初年,杭州武林人,平生喜愛布施。他發動鄉人設「同善會」,送錢以外,每年冬天買下一些舊棉胎,用來贈送給那些沒有棉衣棉被過冬的人。
當時清朝正遭逢吳三桂、耿精忠、尚之信的「三藩之亂」,很多浙江的婦女被擄走,袁午葵盡全力把他們贖回。又經常刻印《經驗良方》、格言因果的勸世善書,贈送別人。
康熙五年,袁午葵的一個婢女燒完茶,把熱炭放在木桶裡,火沒有熄滅。桶子就放在樓上床邊,那個地方很少有人去。袁午葵有個女兒,因病躺在隔壁,她也不知道。袁午葵的女兒,忽然看見已死多年的老婆婆,在大白天露出像貌,並用指甲刺她的臉。女兒很恐懼,大聲喊叫。家人匆忙趕來,才發現木桶已經燒成灰燼,床的一半也已燒焦,火勢正在蔓延。大家奮力熄滅,才免除一場即將發生的大禍。
這位老婆婆,當初是袁午葵收留並且為她送終。她剛來時,年已六十,袁午葵看她老而無子,就安慰收留下來。住了幾年,她的丈夫也來了,袁午葵又留住贍養,老夫妻非常感謝他的恩德,兩老都活到八十歲才辭世。知道這個事情底細的人,都認為是老婆婆現形來報恩。
康熙己卯孟夏,袁午葵正值五十歲生日,與他有交往的社會士紳,聚集壽禮來祝賀。袁午葵無法拒絕,便召集大家到景德寺,把所有壽禮全部布施救濟貧人以及孤寡殘疾者,自己又拿出幾兩錢,存到「同善會」中,來答謝大眾。
《尚書.洪範篇》說,人生天地之間,有五種福報──
長壽的「壽」,財物不乏的「富」,身體健康的「康寧」,所好者修德的「攸好德」,最後壽終正寢的「考終命」。壽、富、康寧、考終命是福分果報,而「攸好德」則是創造福報的動因。袁午葵,一生所好樂的就是修善積德,例如:設同善會、印贈善書、解難扶危,救貧濟窮等等,因此得以化險為夷,吉祥平安。

(壽、富、康寧、考終命是福分果報,而「攸好德」則是創造福報的動因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