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甲)略說二種涅槃
丁氏《佛學大辭典》云:「一、有餘涅槃」,二、無餘涅槃。新譯曰:有餘依涅槃、無餘依涅槃。『依』者有漏之依身,對於惑、業而曰:『餘』。
有餘涅槃者,為生死之因之惑業已盡,猶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。無餘涅槃者,更滅依身之苦果,無所餘也。」
又云:「此二種之涅槃,同為一體,三乘之行人,初成道時,雖證得之,而無餘涅槃之現,則在於命終之時。」
又《大智度論》三十一云:「涅槃是第一寶,無上法。是有二種,一者有餘涅槃,二者無餘涅槃。愛等諸煩惱斷,是名有餘涅槃。」
前論又云:「聖人今世所受『五眾』(『五蘊』之舊譯)盡,更不復受,是名無餘涅槃。」
(乙)正明二種涅槃
(一)有餘依涅槃
茲依《成唯識論》卷十所載論文,科會如次:

《三藏法數》亦云:「有餘依涅槃,謂煩惱之障雖滅,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,故名有餘依涅槃。」
《瑜伽》八十亦云:「住有餘依,墮在眾數(謂五蘊身),猶有眾苦,所得轉依(涅槃),猶與六處(六根)而共相應。」
通潤之《集解》十,問云:「既有眾苦,何名涅槃?」
答曰:「雖有微苦相應,而障永滅,亦名涅槃。以『果縛』(生死苦果,亦即指分段生死苦,縛我而不使解脫故)雖存,子縛(見思煩惱,招此苦果之業因)已盡故」。《述》十末云:「以其所離(之見思煩惱),顯此涅槃。」
《述》十末又云:「此中有餘(涅槃),約二乘說,以言唯有微苦依故。」此義云何?《成唯識論疏抄》十八云:「有苦依在,名有餘依涅槃者,且約二乘人說。以大乘中,佛有餘依,即取佛無漏五蘊,名有餘依者,即難見相貌故。且說二乘有苦依在,名『有餘依涅槃』。」
《成唯識論疏抄》十八又載:
問:如何說身,名為苦依?
答:欲界身,即與苦苦、行苦、壞苦為所依。
若四禪已上身,即與行苦(諸行無常、遷流不息,不得安定之苦)為所依,故說為「苦依身」。
問:「無色(界)既無身,如何名有餘依處,入涅槃無餘依?」
答:「無色界亦有四蘊(受、想、行、識)所依身,名有餘也。」若下二界,即五蘊所依身也。
上來略說「有餘依涅槃」訖。
(二)無餘依涅槃
茲依《成唯識論》卷十之論文,科會如次:

《瑜伽》八十云:「住無餘依,不墮眾數(五蘊身),永離眾苦,所得轉依(涅槃),而與六處(六根),永不相應。」
《佛地經論》五:「一切有漏身心盡故,名無餘依。」
《音義》十亦云:「並滅身、智,則苦依(指內身,以內身為寒熱等,及病死等眾苦生起之所依處)亦無,名無餘依。大患(大病)永滅,諸苦永寂,即涅槃義。」
上來略說「無餘依涅槃」訖。
(丙)總論二種涅槃
隋嘉祥寺吉藏大師之《勝鬘寶窟》卷下本,謂此二種涅槃,約大小乘分別之,有三門:
(一)唯就小乘說,斷一切之煩惱。而滅絕未來生死之因(貪瞋癡等諸惑)者,尚餘今生之果報身體,謂之「有餘涅槃」;其人今生之果報盡,而歸於寂滅,所謂「灰身滅智」,謂之「無餘涅槃」。故「有餘涅槃」者,無生死之因,唯有生死之果(指前生所招之果報);又「無餘涅槃」者,無生死之因,同時更使其當果,畢竟不生也。
《勝鬘寶窟》卷下本曰:「因亡名有餘,果盡名無餘。」
《述記》十末云:「顯其因盡,苦依未盡,異熟(第八識)猶在,名有餘依,依者身也。」
(二)唯就大乘說,因盡名有餘,果盡名無餘。如變易生死之因盡,為「有餘涅槃」;變易生死之果盡為「無餘涅槃」。所以然者,金剛心(即「金剛喻定」或「金剛三昧」),其體堅固,其用銳利,可摧毀一切煩惱,故以能破碎諸物之金剛比喻之。此乃三乘學人之末後心,亦即小乘聲聞,或大乘菩薩,於修行即將完成之階段,欲斷其最極微細之煩惱,各得究竟之果,於聲聞即得阿羅漢果,於菩薩則得佛果,謂之無餘涅槃。
(三)大小相對說,小乘中因果盡,名「有餘」,以猶有變易生死也;大乘因果盡,名無餘,以更無生死故也。
天親菩薩之《佛性論》卷三云:「二乘人有三種餘,一煩惱餘,謂無明住地(即「根本無明」也,本為末依,名之為「住」;本能生末,稱之為「地」)」。二業餘,即無漏業。三果報餘,謂意生身(依意所化生之身,即「不思議變易生死」之別名也。)
(丁)結語
蕅祖《唯識心要》十云:「三乘無學,斷煩惱障,證生空所顯真如。即此真如,依義假名涅槃。以其身智、果縛尚在,未滅苦依故,名有餘依也。」
「身智都泯,永無三界苦因苦果,即此所顯真如之性,依義假名,無餘依涅槃也。」
上來有餘、無餘二種涅槃,已略釋訖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