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◎無住處涅槃
※前言
《大乘入道次第》卷一載:
問:三祇時滿,萬行德備,嘉(善也)因畢矣,勝果為何?
答:彼大菩提、圓寂(即「大涅槃」,圓滿諸德,患無不寂),二法是所得果。
「大菩提」是「所生得」(後詳),今依科判先說「所顯得」之「大涅槃」。涅槃之種類,唯識法相宗立有四種涅槃,如前表可知。前三種涅槃,已略釋訖,今續正說第四「無住處涅槃」。
※正說
茲依《成唯識論》卷十之論文,科會如次:

《述》十末云:「(真如出)所知障者,顯唯菩薩得,非二乘。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。」
唐智周大師之《大乘入道次第》卷一釋云:「出所知障,得大悲、般若,不同二乘樂住涅槃,不同凡夫樂住生死,二皆不住,故名無住。」
蕅祖之《唯識心要》十云:「(無住處涅槃)即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如之理,由出二障,方能圓顯。以般若故,不住生死;以大悲故,不住涅槃。以般若即大悲故,利樂有情,窮未來際;以大悲即般若故,用而常寂,故假名『無住處涅槃』也。當知:真如不變,舉體隨於染緣,則有煩惱、所知二障。而二障隨緣不變,本無自性,故復舉體,隨於淨緣,轉成大悲、般若二德,以此二德,乃稱性所起,不離本性,故云『常所輔翼』耳。」
《音義》十云:「由大悲心,常輔翼(輔佐保護)故,觀諸有情,為三苦所迷(惑),沉淪生死,以四攝法(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),拔濟含識(含有心識者,即有情也),是故不住涅槃。」
又云:「由般若智,常輔翼故,於念念中,斷一切障,安住﹃無為』(即『涅槃』之異名),所以不住生死。」
《俗詮》十云:「若住涅槃,無度生用;若住生死,無斷障用。又能斷障,及能度生,故名無住。」
問云:「窮未來際,利樂有情,即利他妙用,何名涅槃?」
釋云:「用而常寂,故名涅槃。終日說法,不見有法可說;終日度生,不見有生可度,故云『寂滅』(梵名『涅槃』)」。
《證義》十云:「大悲般若,常所輔翼者,一則悲智輔乎真如;一則悲智二互相輔。」
又云:「悲輔智故,不住生死;智輔悲故,不住涅槃。不住涅槃故常用,不住生死故常寂(寂用無礙也)。若住生死,便同凡夫;若住涅槃,便同小乘。由不住生死、涅槃,故常在生死而又常在涅槃也。」
《述》十末云:「大悲、般若,常所輔翼者,顯緣此涅槃,生智悲故。此義云何?」《成唯識論疏抄》十八釋曰:「緣者,藉也,非是緣慮也。無住處涅槃,由(藉)斷所知障,顯得涅槃,是法空理。意說菩薩由有法空理深故,即能生大悲大智。大智(故),不住生死;大悲故,即不住涅槃。若二乘人,無法空理故,即不能生大智大悲也。」
上來「無住處涅槃」之義,已略釋訖。又第一「出涅槃體」亦已釋訖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