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十八) 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懷德整理 |
藏教分證即 以下看藏教「分證即」(第九表)。學佛是從修道、悟道而後證道,亦即證得聖人的果位;「分證」意指部分證得,若是圓滿徹底證得,就是後面的「究竟即」。 初須陀洹果
《教觀綱宗》云:「分證即者,前三果有學位也。」藏教聖人的果位共有四個,我們常常說的四果阿羅漢,是指第四果,即最後究竟果位的阿羅漢果。前三個果位則是分證即,乃因見思惑尚未斷盡,必須繼續修學,故名「有學位」。「初須陀洹果,此云預流。」第一個位子名為「須陀洹果」。「須陀洹」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叫做「預流」,或曰「入流」,意即證得初果的人,已經參與、進入了聖人之流,也就是轉凡成聖,不再是凡夫了。之前的「觀行即」、「相似即」分屬外凡、內凡,仍然是凡夫,至此則是證聖果了。
十六心見道
那麼,初果如何斷見惑呢?請諸位看(甲)表──「十六心見道」。他從四加行以來,就已經開始遍觀四諦的道理──欲界的四諦,還有上二界的四諦,合起來是八諦。把全副的精神都安住在四諦理上不動,這是「定」;把四諦理、四諦十六行觀都看得非常清楚,這是「慧」。欲界下每一個諦都有一個法忍、一個法智,例如在觀苦諦的時候,就產生「苦法忍」、「苦法智」。這個「忍」就是「定」,因為「忍可於心」;至於「法智」,就是有「慧」。 二斯陀含果
再看《綱宗》本文:「二、斯陀含果,此云一來。」第二果名為「斯陀含」,翻譯成中文叫做「一來」,因為他只剩下來人間一次,為什麼呢?他已經斷除欲界六品的思惑,「餘三品在」。思惑分九地,前面已跟大家分析過了。欲界是五趣雜居地,色界是四禪四地,無色界是四空天也是四地。九地中的每一地都有九品思惑,所以三界便有八十一品思惑。
三阿那含果 第三果名為「阿那含果」,翻譯成「不還」,意即不回欲界來了。為什麼呢?他已將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斷除。不回欲界來,他去哪裡呢?在色界。研究《十四表》便知,三界共有二十八層天,而色界的第四禪天有九天,後面的五天叫五淨居天,那就是三果聖人居住的地方。在那裡,他得把剩下的七十二品的思惑斷除,所以說「進斷上八地思,不復還來欲界」,他已不必再來欲界受生,故名「不還」。「此二名修道位」,初果是「見道」,二果、三果則是「修道」,他們都是屬於分證即。
藏教究竟即 請翻到第十表──「究竟即」。究竟圓滿證到當教的最後果位,名為究竟即。《綱宗》本文說:「究竟即者,三乘無學位。」藏教不是只有詮釋小乘法,是三乘法都詮釋,所以究竟即是指三乘法的無學位。因為這在當教已經到了究竟,不用再修學了,故名「無學」。 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
第一是「小乘」,是聲聞乘果,即「第四阿羅漢果」。「阿羅漢」翻譯為「無生」,他已經了分段生死。第二是「中乘」,是「辟支佛果」。「辟支佛」譯為「緣覺」,他比較利根,修十二因緣法,可以同時具足無漏的定慧,頓斷見思二惑,所以不分果位。他的定慧力強,不但斷見思惑,還能斷見思的習氣。
菩薩乘
第三是「大乘」,即藏教的「菩薩乘」,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留惑潤生,廣修六度萬行,自利利他,方能證果。其實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甚至再修一百劫相好因,跟藏教的聲聞人相較,還是在下忍位。下忍位圓滿,才開始示現八相成道,一直來到第七相「降魔」,才進入中忍位。來到中忍位,就只剩下兩個剎那,此時他就開發無漏的定慧,頓斷見思惑以及見思習氣。藏教的究竟即雖然有三乘的果位(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、佛果),但境界其實是大同小異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