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詩學蜚聲中外的葉嘉瑩先生,在〈感發生命.進入詩歌世界之門鑰〉一文,談及小朋友學詩的意義,她說:
中國詩歌傳統,一向注重於「興發感動」。《毛詩.大序》:「詩者,志之所之也。」這正是我跟小朋友說的:「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。」
詩,是內心情志的活動。至於什麼使你心動?除《毛詩》外尚有《禮記•樂記》:「人心之動,物使之然也。」蓋因外物而使心動。南北朝鍾嶸《詩品》序:「氣之動物,物之感人,故搖蕩性情,形諸舞詠。」宇宙含陰陽二氣,感動萬物,萬物則感動人。
《詩品•序》又說:「春風春鳥,秋月秋蟬,夏雲暑雨,冬月祁寒,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。」譬如「春風」帶給李後主「春花秋月何時了?往事知多少!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」的感慨!「春鳥」讓孟浩然寫出「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」佳句。「秋月」更讓蘇東坡寫下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的詠嘆!「秋蟬」在李商隱筆下描繪出「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五更疏欲斷,一樹碧無情。」蕭瑟寒意令人動容。詩人以敏銳的心,寫下對大自然微妙變化的體悟。
孩子學詩如唱歌,這是用感覺學詩,而非知識性的學習。人在孩童時期,各種官能均在成長之中,其由感性學來的東西將終生不忘、終生受用。

(孩子學詩如唱歌,由感性學來的東西,終生受用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