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帝王身而為說法
    ──
梁武帝的權巧示現     淨 照

    
   「安知非大菩薩權巧示現,俾悟世相無常,不可貪著?雖帝王之尊榮富貴,必歸敗壞。」(太虛大師)

          梁武帝以帝王之尊,以佛戒自律,極力弘護佛法,最後卻被叛將侯景逼死,不免引起人們疑惑因果真有報應?在《太虛大師全集.幻住室隨筆》,太虛大師對此事有極高明的見地,謹述如下。
    史書記載,梁武帝生來就姿容美好,幼年時能夠離開地面走路,精神光彩閃耀,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個平常的人。史書又記載,當侯景拿著劍,要襲擊梁武帝,武帝神色自若,侯景的心就畏懼枯竭了,徘徊不敢前進,只得退出大殿。總括以上幾件事情來看,梁武帝真是ㄧ個不可思議的人!
    我曾經大略地看過他解釋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二諦論》,以及所作〈戒僧尼斷酒肉文〉(見本刊447期)等,都是當時講經法師的準則,萬世仁人智者聖賢的存心。至於他日常生活用度簡樸,清廉節儉蔚然成風,人民的風俗習慣為之一變;而諸王諸子及在朝諸臣,無不受到他的感化,此風逐漸吹到皇宮,追求吃喝玩樂的地方,都轉為清淨的道場,大概就是大乘經典所說的,應以帝王身得度者,菩薩即現帝王身而為說法吧!
    無知的讀書人,目光如豆,對於這種德行高尚、志趣高遠的大人境界,本來就不知道,妄加詆謗汙衊,還可以原諒。但是歷來學佛的人,也往往沒有完全地去瞭解實際情形,只是因著梁武帝沒有領悟和達摩祖師對話的一段公案,就誇大不實地把梁武帝的信佛看作愚信,或說梁武帝平生所為,過失抵不上善行,以致於被困在宮廷臺城(見本刊393期「梁武帝的生與死」),沒傳幾代國家就滅亡了。多以一成不變、食古不化的狹隘見識,妄加論斷,以為這樣就能夠闡明因果的道理,可以避免遭受讀書人的抨擊,這是多麼地荒謬啊!
    貧僧曾經試著論述:關於梁武帝被困宮廷,國家很快就滅亡一事,那裡知道這不是大菩薩權宜善巧的示現,使眾生覺悟世間真相是無常的,不可以貪愛執著,即使是帝王的尊榮富貴,也一定會歸於破敗損壞,苦多樂少,不值得心存不捨,不是這樣嗎?
    唉!死守不放棄執著的人,何不反過來想想,淨飯王釋迦族人被琉璃王所殺;釋迦牟尼佛住世,壽命只有八十歲;佛以神力,能用腳指頭按壓大地,當下將娑婆世界變得莊嚴無比。有一個眾生被疾病所苦,佛還想著去救助,難道不能拯救迦毘羅衛國的數十萬釋迦族人?自己不能延長一劫二劫的壽命嗎?這當中的原由,可以深入長遠地去思索!
    在雪廬老人《佛學問答》中,有人問:「梁武帝一生奉佛,竟至國破家亡,橫死侯景之手,未免為佛教中重大缺憾!是否前因?」雪公回答:「梁武帝之敗,不必論其前因,即當時背鄰國之約,而貪地納叛逆侯景,已是大錯,遭報亦屬必然。但武帝一生弘法護法,其功德種子定然充滿,當有最大成就。」侯景本是北齊叛將,梁武帝招降納叛,想倚仗他北伐,擴張土地,本是大錯,最後反被侯景困於臺城而死,這時梁武帝已高壽八十六。但是他這一生弘佛護法的功德,斷不可磨滅。
    因果,不論信或不信,它都存在。但只有證得一切種智的佛,才能究竟極為微細的業力因果。由太虛大師的論述,梁武帝一生,乃佛菩薩大慈大悲,為了警醒眾生,世間無常而示現。人在世間造業,不是為了爭名,就是為了奪利,可是自古至今,名利沒有永久保有的。經云:「人命在呼吸間」,修道的人能不戒慎恐懼?無常迅速,所以應當時時力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信願念佛,當無常到來時,才能勝券在握,帶業往生,以求解脫。

   
 
  (梁武帝建立的王朝,維持了五十五年,帝王的尊榮富貴隨即破敗,苦多樂少,有何值得留戀?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