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一八)        ●智 果

 

   

    甲、問答釋所生得

    《心地觀經》卷三載佛云:「眾生本有菩提種,悉在賴耶藏識中」,據此可知,菩提自性,既是本有,何名所生?
    《論》十答曰:「此雖本來有能生種,而所知障,礙故不生,由聖道力(無漏智所行之正道),斷彼障故,令從種起,名得菩提。」
    《華嚴懸談會玄記》十一云:「菩提,體是有為(即「有為無漏」之法),多聞熏習,因修增長。」故稱「大菩提」是「所生得」。
    《心地觀經》卷三又云:「(本有菩提種)若遇善友發大心,三種鍊磨修妙行,永斷煩惱所知障,證得如來常住身」以修德有功,本有菩提種方圓顯故,故稱大菩提果為「所生得」。
    《唯識開蒙》亦云:「轉滅有漏八識之時,從無漏種,生起四智,名『所生得』。」《成唯識論》初卷云:「由斷續生煩惱障故,證真解脫;由斷礙解所知障故,得大菩提」義見乎此!
    《論》十又曰:「(大菩提果)起已相續,窮未來際。此即四智相應心品。」

    乙、四智心品

    「四智」即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「品」是聚類之意,意謂與四智相應之一聚心、心所,總共各定有二十二法,即一作意、二觸、三受、四想、五思(以上即「心所」中之五遍行也);六欲、七勝解、八念、九定、十慧(以上即心所中之「五別境」也);十一信、十二精進、十三慚、十四愧、十五無貪、十六無瞋、十七無癡、十八輕安、十九不放逸、二十行捨、二十一不害(以上即「十一善心所」也),再加上「心王」之一,總共二十二法。統此心聚,稱為「相應心品」。
    既是一聚心品,為何唯獨以「智」立名?《論》十曰:「而智用增,以智名顯。」謂此一聚心品,以「智」之作用,最為殊勝,故特以「智」名來顯示心品名。此四智心品,總攝佛果位上,一切有為功德(因緣所生之有為無漏功德),罄無不盡!

    丙、別釋智品

    (一)、大圓鏡智相應心品── 此一心品,乃轉有漏第八阿賴耶識而得,故其體用,悉與有漏八識相似。如有漏之第八識,變現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根身。此智則變現如來之身土,而持一切之功德,猶如大圓鏡中,現一切之色相,故名大圓鏡智。(此智)緣境無邊,照見法界之事理,故又名「一切種智」,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。
    《心地觀經》卷二云:「大圓鏡智,轉異熟識,得此智慧,如大圓鏡,現諸色像。如是如來鏡智之中,能現眾生諸善惡業,以是因緣,此智名為大圓鏡智。依大悲故,恆緣眾生;依大智故,常如法性。雙觀真俗,無有間斷,常能執持無漏根身,一切功德,為所依止。」
    茲依唐智周大師所造之《大乘入道次第》卷一,註解《成唯識論》卷十之論文:
    《論》十云:「謂此心品1。離諸分別2,所緣行相微細難知3,不忘不愚一切境相4,性相清淨,離諸雜染5,純淨圓德6,現種依持,能現能生身土智影,無間、無斷7,窮未來際,如大圓鏡8,現眾色像。」
    註解文如次,謂此心品:
    1.與智俱時(同時),心所非一,總名「心品」。
    2.我法等執,及能所取(「見分」名為「能取」,「相分」名為「所取」)此等皆無,名離(諸)分別。(或謂此智體,因中無計度,果上亦離分別也。)
    3.能緣、所緣,俱不可測,故名「微細」(顯此智體,因中行相最極微細,內執受境,亦難測故,果上亦爾)。
    4.而於其境,不迷不暗,故名「不愚」;一切現前而不忘失,名「不忘」。
    《述》十末云:「由此,如來名『一切種智』,及『一切智』。若不忘者,恆現前義。由此,如來成不忘失法者(案:此即證得「聞持陀羅尼」故)。」
    5.謂此智品,有漏永盡,名為離「染」。
    6.無雜稱「純」,離過名「淨」,淨德備矣,故得「圓」名。智體光明,鑑(鏡也)淨無垢故。
    7.於一切處能現身土,名為「無間」;長時相續而現不息,故稱「無斷」。
    8.如大圓明鏡,眾像託起,今依此智,身土影生。「圓鏡」即「智」,持業釋也。
    上來「大圓鏡智相應心品」,已略釋訖。(待續)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