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二十) 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懷德整理 |
十乘觀法 接著以下是「明觀法」,即(丙)「十乘觀法」,又名「十法成乘」。意即這十個法門好像一輛車子,可以乘載學佛的人離開生死而到涅槃彼岸。十乘觀法是智者大師根據《法華經》的〈譬喻品〉所提出,經文當中譬喻四教就如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、以及大白牛車,說明藏、通、別、圓的修行次第。他很有系統的做了總歸納,進而提出十乘觀法,四教都有,讓我們實踐修行時有所依循。 觀境 發心 修止觀
第一乘名為「觀境」。藏教人第一步修行的時候,要觀什麼樣的境界呢?「正因緣境」。他們得觀察自己本身,還有所依止的外在環境,都離不開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;亦即這些依報、正報以及種種因果事相,都是因緣和合所生。而由於是因緣所生,所以無常、無我,這樣就能悟入真諦,進而斷見惑、證初果。利根的人一觀正因緣境,馬上就斷見惑、證初果,不用再經歷後面的第二、三、四乘,這是上根利智之人。 遍破見思煩惱 第四是「破法遍」。藏教人破什麼法呢?破見思煩惱法,即見惑八十八使、思惑八十一品。必須想辦法把這些都破除乾淨,故名「破法遍」。如何破呢?正如前文在觀行即和相似即中所說,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等,加功用行。但在修四念處的時候,有三種修法:如果只是緣真諦理來斷見惑,這是「性念處」;如果不但觀照真諦理,同時又修世間的四禪八定來輔助,就叫做「共念處」。「共」是因為正助雙修,所以可以破見思惑;此外,還有「緣念處」,即廣學三藏教,乃至世間的學問來幫助,如此一來學問就更大。這是破法遍。 識通塞 調道品
第五是「識通塞」。在修學過程中,必須認識什麼是可以增長道業的事,這叫做「通」,而什麼是會妨礙道業的事,就叫做「塞」。對於能增長道業的,就要好好護持它;而會妨礙道業的,就要想辦法加以排除。在藏教中有三乘法,四諦中的滅、道(出世間的因果)是通,苦、集(世間的因果)是塞;十二因緣裡有「流轉生死門」、「還滅涅槃門」,還滅涅槃門是通,流轉生死門是塞;此外,六種波羅蜜是通,而所對治的毛病(六蔽)就是塞。修行的人得把這些分清楚,不能弄錯。 助道對治
第七是「對治」,即對治煩惱業障,用來幫助開悟而入見道。一般來說,即加修不淨觀乃至四禪八定等世間的事相禪定,來對治煩惱。譬如貪欲心重時,就再把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,如九想觀、八背捨、八勝處、十一切處等,拿來對治;若是福德較少時,就加修四無量心,來增長福德;乃至特別容易執著物質色法時,就加修四空定,來出離色籠。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禪定,中根者經過這樣的調理,大概就可以入見道了。 忍諸障離法愛
第九「安忍」,意指修行過程中,懂得安忍內外諸障。不用功沒有障礙,一真正用功魔障就來。內障就是自己宿生的煩惱習氣、或者身體上的種種疾病;外障是外在的環境方面,如刀兵水火,乃至名聞利養等。沒有名氣,就沒有業障,名氣愈大,業障就愈大。古人逃名,其實是逃業障。對於這些業障,如果不能安忍,甘願受報,那就會隨著障緣而造業了。所以藏教人到了煖位,還會起大邪見,而下地獄;乃至到了頂位,也有可能造五逆惡業,那就是業障來得兇。只是他們到了那個地位,已經有深厚的善根底子,所以馬上就能跳脫出來;若是我們,可能一下去就永遠出不來了。 三根觀法 這裡引荊溪湛然大師《止觀大意》的判定說:「上根唯一法」,上根利智的人,只要修第一個觀法,就可以馬上悟入真諦理。「中根二至七」,中根的人,則須加修第二乃至第七。其實,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得從第二修到第七,因為中根又可分上中下。根性是怎麼來的?都是宿生栽培。宿生怎麼栽培,今生就得什麼果,所以大家不要怕用功,有用功一定有收穫。「下根方具十」,下下根就要具足修行十個乘法,最後才能悟道,如此的論判,下三教亦同。至此,藏教介紹完畢。(待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