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二三) ●智 果 ◎前言 上來略釋「大圓鏡智」等四智相應心品已訖。《唯識述記》十末,更立多門料簡之,茲略釋如次: (甲) 釋相應多少門(結立智名) 《論》十云:「如是四智相應心品,雖各定有二十二法,能變、所變,種現俱生,而智用增,以智名顯。」如上所說之四智心品,雖各心品,決定有二十二法(遍行五,別境五、善十一,並四智各隨一心王,共二十二法)、及其能變、所變,種現俱生(此一句,《述記》有三說能變者是「見分」,所變者是「相分」。「識自體」名能變,「相見二分」名所變。能變是「種」,因能變故,所變謂「現」,果能變故),然而以「智」(決斷了達)之勢力,最為增勝、強大故,特以「智」名,顯示心品,故曰:「四智相應心品」。 親光菩薩之《佛地經論》卷三載: 問:「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,有幾心法,共相應耶?」 答:有二十一,謂五遍行、五別境、十一唯善,恆共相應。 茲分述如次: (一)五遍行-作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等五遍行心所,於一切處,常遍行故。 (二)五別境 1. 欲-「如來恆樂了所知境,欲無減故」謂如來欲廣度一切眾生,離苦得樂,心無厭足故。 2. 勝解-「如來印境勝解,常無減故」。如說:「色如聚沫、受如水泡、想如陽燄、行如芭蕉、識如幻境」等真理,如來印可、任持,不可引誘改轉也。 3. 念-「如來了曾受境,念無減故」謂於過去曾習之正法,佛心無有不明記不忘者。 4. 定-「如來無有不定心故」。《釋氏要覽》卷二載:《本行集經》稱佛為龍者,謂世間有愛,皆遠離之,繫縛解脫,諸漏已盡,故名為龍。《頌》曰:「那伽(梵語音譯,意譯為龍)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,謂佛定殊勝,通於四儀(四威儀),非獨取坐,非有入出也。」 5. 慧-「如來恆決擇故」謂如來於所觀境,具簡別、決擇力,了然不疑也。 (三)善十一 《佛地經論》卷三云:「極淨信等,常相應故」謂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捨、不害等十一善法,恆常與四智契合,謂之「相應」。 上來釋「相應多少門」已略釋訖。 (乙) 以體攝用門 《論》十云:「故此四品,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」因此上來之四智相應心品,總將達到成佛地位之一切有為功德,悉皆攝盡無餘矣!此義云何? 《佛地經論》卷三釋云:「大覺地(大覺即是佛)中,無邊功德,略有二種:一者有為,二者無為」此義云何? 《佛地經論》卷三云:「無為功德,淨法界攝。淨法界(亦曰清淨法界)者,即是真如無為功德,皆是真如體相差別。」 又曰:「有為功德,(大圓鏡智等)四智所攝,無漏位中,智用強故,以智名,顯一切種心、心所有法,及彼品類。若就實義,一一智品,具攝一切功德法門;若就麤相: 妙觀察智,攝四念住,觀察一切身等法故。 平等性智,攝四正斷(又名「四正勤」)及四無量(慈悲喜捨),以四正斷,雖用「精進」為其自性,而由如來「平等性智」所攝受故,無高下相。四無量者,平等行故,此智所攝。 四如意足(四神足)以三摩地(正定)為自性故,觀察智攝,任持一切陀羅尼門、三摩地門。 如是其餘靜慮(亦即「禪定」)、解脫(離縛而得自在)、等持(謂心住於一境,平等維持也)、等至(「定」之別名,身心平等、安和,謂之「等」;以定力方能達到此種平等之境界,故名「等至」)、陀羅尼門、三摩地門、無諍願智通無礙解、如來十八不共佛法、力、無畏等,多分攝在「妙觀察智」。 《瑜伽》三十七云:「諸佛菩薩,神境智通,能辦二事:一者示現種種神通,引諸眾生,入佛聖教。二者示現種種神通,惠施無量受苦眾生,眾多品類,利益安樂。」 故神境智通,多分攝在「成所作智」。 故《述記》十末云:「故此四智,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。智為主故,說智用增,諸餘功德,智差別故。」 上來「以體攝用門」已略釋訖。 (待續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