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經法界無量回向講錄(十二)

雪廬老人述  張素真整理


  善根回向(願行稱法界)

 

第十回向是法界無量回向,總回向善根。學佛到了這程度,三賢十聖的賢人最高點。把善根拿出來給大家,不捨得?善根種類很多,無量無邊,這一段是「願行稱法界」,願力與實行和法界平等。回向法界平等共十條,前講五條,今天講第六條。

 

  法界一性

 

「如法界性,善根回向亦復如是,於一切眾生同一智性。」佛不算眾生,從等覺到普通人都叫眾生。普通人以下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通在內,哪一種都無量無邊,都有「智性」。

不覺迷惑,如被蓋覆,叫如來藏,迷惑顛倒,看到了。智性叫覺性、佛性,眾生皆有佛性,皆能以成佛。把蓋住的東西去掉了,明白了,叫法界自性清淨,法界就是本性、覺性。十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有性,叫自性,沒性不能成物體,因緣和合才有,不和合什麼也沒有,成佛是有自性清淨心。

 

圖說:眾生皆有佛性,皆能以成佛。把蓋住的東西去掉了,明白了,叫法界自性清淨。)

 

  法界自性清淨

 

「如法界自性清淨,善根向亦復如是,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。」自性是不變不改,一變就是動了。如這張白紙,反面黑字是變。熱的變成涼的,涼的變成熱的。比如水,燒熱成熱水,冷了結成冰,改了嗎?沒改。熱水、冷水,起的波浪,皆不是它的性。水的性是濕的,熱水也是潮濕,冷水、冰皆是潮濕,濕性都不會改。萬法皆是如此。我們想解脫,解脫也是個人的本性,不解脫也是個人的本性。古人說:「秋水文章不染塵」,羼雜就叫做染。

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都是修心,有容易、不容易的分別。別的宗派,若不覺悟,一點辦法也沒有,永遠不解脫。淨土宗,不覺悟也能解脫,這是特別處。無論解脫不解脫,性都沒改變。萬物有現象,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就有染。六根聽不見、看不見、不接觸,就叫性。跟六塵接觸,都叫相,有現象了。佛法整個是性宗、相宗,相是現象,性沒有現象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現象沒一點真的,只要有現象皆叫染。看得見的叫現象,瞎子雖然他的眼看不見,他的眼動,看見也看,看不見也看。聾子雖聽不見,他耳朵還是對過去,他還是有識,有聽的作用。萬法唯識,識是分別心。

 

圖說:解脫也是個人的本性,不解脫也是個人的本性。古人說:「秋水文章不染塵」,羼雜就叫做染。)

 

  前三道品跑哪去了

 

有現象的,無現象的,皆是因。有因就有緣,有緣就有結果。萬物之本是「因」,沒因不會結果。《彌陀經》就發生在《華嚴經》上,所以我常說《彌陀經》不好講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眾鳥演法,演說五根五力,才皆「悉」明白。五根五力不算淺,根本在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」,《彌陀經》中這三個跑哪去了?

今日之下,學佛能講四念處的有幾個?四正勤做到有幾個?沒有四正勤能有善業?十善業是根據四正勤。寒假期間,大家看《阿彌陀經接蒙》,有列表、註解,四神足就得入定,這是發生神通的根本,沒有禪定的根本,怎麼會發生神通?為著眾生根器不一樣,講法必須有些變化。弘法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,須破了塵沙惑,對佛法才能說個大概,沒有「樂說無礙」的功夫,還是不敢說。

明性」,明對暗講。「暗」是不明處,很暗看不見、聽不見,「性」是看不見、聽不見,如水是濕性,你眼看見了?耳聽到了嗎?古人叫「勝義法」,最高等的辦法,說不出來。佛經用一個「妙」字形容,這「性」說得出來嗎?一條都說不出去

《心經》說:「觀自在菩薩」,「觀自在」叫觀世音,那是囫圇吞棗,不能照見五皆空。「觀」當觀察,觀察自在,絲毫的拘束障礙皆沒有,叫自在。向東向西,向上向下,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踰矩,叫觀自在。這在四書上沒有講,他不會講,諸位先覺悟覺悟。接著是沒分別的照,如佛光普照、心照不宣,不分別。心光明,就放出光來了,看得清清楚楚,看到五皆空。

咱們學老太婆,老實念佛最好,我們看的是火坑,有知識的人叫你跳,你就跳。有知識有道德的人,他不會叫人上當的。佛是一國太子,有的是錢財地位,放著福享,出來到樹下去修行。佛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是拼命為富不仁,為仁不富。佛不是那樣,佛什麼都不要。

四大假合,四大代表種子,有種子就發生痛苦。斷惑,第一是斷身見,身見不說我見,大家聽不懂什麼叫我,先說身見。你有四大種子,種子就會發生「身」。四大未合時,本性未染,此時不叫身,亦不叫心,叫自分,即本分如此。四大和合,羼雜了,便非本分。

 

 


 》回明倫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