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二五)
●智 果 ◎轉識得智位次(續一) 右表中,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之位次,上回已略說訖,今續說其餘。 (二)平等性智 《論》十云: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菩薩見道,初現前位,違二執故,方得初起。」 問: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至何位次,方得現起? 答:菩薩見道位(又名「通達位」,即於初地入心,通達於二空無我之理之位次)時,違分別執(遠離妄於「無法」、「無我」之上而分別「我法」之執),方得現起。 問:第七唯內執我,唯是俱生(與生俱來,即先天性),無力斷惑,云何初見道時,斷分別惑? 答:由第六識,入雙空觀,得此第七我法二執不起。故第六識,真見道(體離虛妄,親能證理,實能斷障之階位)中,頓斷分別二障種子,初轉依時,帶起第七,亦轉一分無分別智,以第七是第六所依根故。故《述記》十本云:「真見道中,此(平等性)智即起,第六引生,非自力起。」 總之:第七識成於無漏,皆由第六識,以其斷惑證理勝故。 《論》十又云:「後十地中,執未斷故,有漏等位,或有間斷。」後來於十地之中,因俱生二執,猶未滅故,於出觀、入觀時,此平等性智,或有間斷,此義云何? 蕅祖《唯識心要》十釋云:「若第六識入法空觀,則此(平等性)智,便得現前;若第六識,但入生空觀時,雖名無漏,此智亦不現前,故云:『或有間斷』。」 《論》十又云:「法雲地後,與淨第八相依相續,盡未來際。」法雲地即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。菩薩至此,修行功滿,斷二障種,得究竟轉。法身如虛空,智慧如大雲,唯務攝化利益眾生,與第八淨識,相依(互相依靠)、相續(盡未來際,無有間斷)。 上來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相應心品之位次,已略釋訖。 (三)妙觀察智 《論》十:「妙觀察智相應心品:生空觀品,二乘見位,亦得初起,此後展轉至無學位;或至菩薩解行地終、或至上位,若非有漏,或無心時,皆容現起。」 首先當知:妙觀察智相應心品,有生、法二空觀。此二種觀,皆大乘菩薩之觀法。意謂大乘菩薩,不但觀補特伽羅無我(補特伽羅,梵語,此翻「有情」,有情無我,即「生空」也),而且亦觀「法無我」,即「法空」也,藉以體達常一主宰之我,與諸法之自性皆空,因而斷除我、法二執,證得我法二空之真如也。 若二乘則偏修「生空觀」,只斷我執,不斷法執故。 《論》十云「妙觀察智相應心品」(有二種別): 一者生空觀品-二乘見位(即「見道位」即聲聞初果也),亦得初起,此後展轉,至無學位(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),方得究竟。 或至菩薩,住、行、向之解行地終(謂初見道時),或至上位(謂至菩薩十地位中),若於非有漏心時,或於非入「滅盡定」之無心(按:入「滅盡定」已,前六識心及心所,一切不行,第七識俱生我執,及彼心所,亦皆不行,惟第七俱生法執,與第阿八識仍在)此生空觀品,皆容現起。 二者法空觀品-唯於菩薩見道位,此後展轉,乃至上十地位,若非有漏心(與智相違故),又非但「生空智果」,或非入「滅盡定」之無心時,此法空觀品,皆容現起。 以上六七二智,因中皆轉,非如「鏡智」與「成作智」,必「解脫道」方得轉故。 (四)成所作智 《論》十云: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」成所作智相應心品,何時現起?有二師解: 初師云:同六七識,亦因中轉,修道位中,為第六意識後得智所引故,亦得初起。 次師云:此一心品,成佛時方得初起。何以故?以所依根,非無漏故,非因中轉也。詳曰:奘公之《八識規矩頌》云:「圓明初發成無漏,圓明,即大鏡智,謂佛果位,第八轉成菴摩羅識(無垢清淨識),其相應心品,即成大圓鏡,忽然現前,爾時菴摩羅識,所持五根成無漏故,依根所發五識,亦成無漏,名為成所作智相應心品。」 △結申正義 《論》十云:「由斯此品,要得成佛,依無漏根,方容現起,而數間斷,作意起故。」謂由於上來次師所申明的這種道理,此成所作智相應心品,要到成佛時,依無漏根,方容現起,但非相續,而數數間斷,因為是必待作意方起之故。 《唯識心要》十,載一則問難云:「小乘神通,名為作意。佛地神通,名為無記化化(不待作意思惟,自然能於定中,作種種變化無窮也)」,今云成所作智,作意方起,何異小乘? 答:小乘神通,作意方有,不作意則無。佛果神通,任運恆有,但應機方現。若無前機,不浪(不隨意)起應,故名作意起耳。 上來轉八識得四智位次,已略釋訖。 (待續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