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:
賞析:
此詩的關鍵字,在「望」;最妙的是全詩均未提及「望」字,讀者卻能領會詩人因「望」興感,憂時傷世的心情。
這首詩是杜甫在長安淪陷時所作。
先從詩的內容來探討:
首聯借所望之景來抒情。城破了,山河依舊,隱含一線生機;春天了,城裡卻只見叢生草木,大異往常的繁華。
頷聯寫詩人因感傷時局動亂,俯看花朵而落淚;又因傷痛別離,仰觀飛鳥而驚心。這兩句亦可當作是移情作用,感傷時局動亂,連花朵都落淚;傷痛別離,連鳥都驚心。物猶如此,人何以堪?二說不妨互相參照。
頸聯前句寫時局動盪(因),後句寫家書難得(果);分別呼應了頷聯的感時與恨別。在戰亂中,還有甚麼比家人平安的書信更寶貴的呢?
然而身為一介書生,面臨離亂卻束手無策,只能不斷搔著白髮,以致稀疏的頭髮都快要插不住簪子了。我們彷彿能看見詩人站在小丘上仰觀、俯視無奈的哀戚,這是詩人憂時傷離的情懷,也是時代動亂的縮影。
再從寫作技巧來分析:
首聯在視覺效果上,先由近(城)及遠(山河),復由遠(山河)及近(城)。
著一「破」字,使人怵目驚心;著一「深」字,使人滿目淒然。
「國破」是悲涼的,「山河在」卻承擔了城破的悲痛;「城春」應屬歡樂,「草木深」卻點出一片蕭條的氣象。
破與春,在與深,又含有相反相成的對比效果。
頷聯藉由近景(花、鳥)的俯視、仰觀,進一步抒發感時、恨別的意緒。
頸聯則寫出內心的想望。戰火連綿是時間的壓迫,家書難得是心情的煎熬,偏偏詩人又無力扭轉,只能在尾聯藉著搔髮的動作,將國事懸於一髮的悲憤具體傳達出來,令人動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