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有三種
問:《唯識三十頌》說到「由諸業習氣」,業有哪幾種?
答:業有三種──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。
問:福業是什麼?
答:福業是以有漏的善思心所,作為自體。福是殊勝的意思,福業的自體和所招的果報相狀殊勝,都可令人愛樂,所以叫做福業。福業屬於善業。
問:非福業是什麼?
答:非福業的自體和所招的果報相狀鄙劣,都令人不可愛樂,所以叫做非福業。非福業屬於不善業。
問:不動業是什麼?
答:不動是不可改轉的意思,心專注在一個境界,不移動,所以叫做不動業。就是指色界、無色界的禪定業。
問:為何禪定業叫不動業?
答:因為禪定能讓心專注一境,即使移轉境界,還是隨從於定心,所以叫做不動業。
問:既然是上二界,那應該是福業、善業,為何叫做不動業?
答:就著前述禪定業之殊勝,所以建立不動業的名稱。
故思業、不故思業
有三種思心所:一是審慮思,審察思慮此事是否應作。二是決定思,決定此事應作。三是動發勝思,發動身語二業,勢力作用最為強勝。
前二種思心所,分別是發動身語業的遠加行和近加行。又因為前二種思與意識相應、在意識上作動,所以都屬意業。第三種勝思,則正式發動身語業,乃是身語二業的自體。
依著審慮、決定、動發勝思的過程來造業,是故意所造的業,叫作故思業。除此之外,若是沒有發覺而誤犯的,則叫做不故思業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說到:「故思所造業者,謂先思量已,隨尋思已,隨伺察已,而有所作。彼或錯亂,或不錯亂。」其中的思量、尋思、伺察,相當於前二種思心所,「而有所作」則是第三種動發勝思。所造的業,或者錯亂、或者不錯亂,都是屬於故思業。
所謂的錯亂,是指在某處思欲殺害、或欲劫盜、或欲離間他人、或欲妄語、欺誑等等,這樣的思維就相當於前二種思心所,於是就以此思維正式開始發業(相當於動發勝思),乃至在別處成辦業行。所謂的不錯亂,則相狀與此相反。以上不管是錯亂或不錯亂,只要有「審慮、決定」二種思心所俱足,就算是故思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