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因淳厚 外緣自豐
●藏密
4-2-1.png
【圖說】青島湛山寺,有僧近百人,毫無恆產,因依佛法,自有靈感,不至絕糧。

如是相續,念佛在心,能辦一切淨因功德。(宋代遵式大師)

淨土修行,著重信願行。信什麼?要深信「自、他、因、果、事、理」六種,所謂「信因」,信散亂心稱念佛號,猶為成佛種子,何況一心不亂,怎不生淨土。只要有平日專注念佛的因,將來必結往生淨土的果,無須疑慮。

果之結成,須有內因、外緣,內因是必要條件,外緣是充分條件。然外緣充分與否,往往與內因息息相關。蕅益大師,勸人持戒要精淳,說:「今欲弘宗演教,必以持戒為本。內因淳厚,外緣自豐。白毫相中一分光明,決非誑語。」現今想弘揚宗門教家,必得以持戒為根本。使內因淳厚,外緣自然豐足。如佛所說,比丘若精持佛戒,如來白毫相中的一分光明,就足以供一切出家弟子使用不盡,何須憂慮道糧缺乏,這決非誑語。

民國二十六年,弘一大師,應青島湛山寺之請講律。當時由倓虛大師在寺辦理佛學院,寺裡有僧近百人,卻毫無恆產,每月食物開銷至少大洋三百元。弘一大師觀察,湛山寺的住持毫不憂慮,「因依佛法,自有靈感,不至絕糧也」。僧人依法脩行,因淳而緣豐,不愁無糧。

唯此一句為正業

有善友問:「往生有把握否?」依著一向不敢說大話的習性,即刻回說:「尚無任何把握。」善友聞言,不客氣說:「此言差矣!淨土念佛,最重信心,若自己無往生信心,如何與佛感應?」細思極有道理,只要日日備足「往生之因」,何患不結往生之果?

往生之因,依善導大師《觀經玄義》云:「唯此一句以為正業,更無餘善。迴斯一行,求願往生。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,即得往生。」每日緊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即淨土行人的「正業」,包盡其餘諸善。將此念佛正業,回向往生,命終時,佛與聖眾齊來接引,即得成就往生大業。

德為福聚

雪廬老人在講解〈淨土安心法門〉,提及「德為福聚」的觀念。德若積得厚,福便聚攏過來,雪公說:「善根是一棵樹紮了根,就能生長。福德是樹上開的花,結的果。福德由善根來,善根是根本,真正的因。福德是花報,開花好看,做了功德就有福。兩者不同,故云,德為福聚。若沒作功德,哪來的福,有了德就能將福聚起來,這是根據《增一阿含經》而講的。」

許多蓮友,年輕時親近蓮社,聽聞雪公講經授課,曉得作早晚二課,甚而散課記數。因學佛念佛的動機淳厚,到了中年時,花報則茂盛可觀,享有常人難以比擬的福報。

內因淳厚,外緣自豐,自古皆然。宋朝,浙江鄞縣,有計公老鐵匠,年紀七十歲了,雙目失明。有位昝定國的同鄉,設計「擘窠圖」──〈九品蓮臺念佛圖〉,勸人念佛。念佛圖共有十幅(九品各一幅,最後一幅是佛塔圖),每幅圖有四百八十個小圈圈。念佛千聲,則用紅筆點一小圈圈計數,點滿一幅圖,即是念佛四十八萬聲。昝先生拿念佛圖給老鐵匠,勸他念佛;老鐵匠欣然接受,認真念佛。當他念到第四幅圖,即念佛一百九十二萬聲時,失明的兩眼,竟然重見光明了。

計公繼續用功念佛三年,念滿十七幅念佛圖(即已念佛八百一十六萬聲)。有一天,正在念佛時,忽然昏厥過去,經過半天,又醒了過來。醒後對他的兒子說:「我已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,這都是昝先生的功德,因為他設計念佛圖,勸我念佛;佛菩薩叫我應當把我念佛六幅圖的功德,回向給昝先生。又叫我應當把我念佛一幅圖的功德,回向給裱褙念佛圖之人──李二公。」

計公交代完了之後,沐浴更衣,面向西方,安詳坐化。計公念佛,重見光明,不以此為滿足,持續用功,終得往生淨土。念佛內因淳厚,現世滅罪,將來生西,有花有果真實不虛,毫無遺憾。

天道虧盈而好謙

美好的花報,人人喜愛,最終能否結出往生的碩果?此中應有所警覺。若耽戀中年時的花樣福報,修行就停歇下來,恐有花而無果。如老子《道德經》所云:「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」天道虧盈而好謙,上天見人貪戀福報而奢侈無度,就會奪取人的福報,必先姑且讓他享福一番,殊不知這是幻滅的前兆。

倘若覷破眼前的福報,如夢幻泡影,不貪戀執念,念佛精勤依舊,則「花未全開月未圓」,自能保存最後往生淨土的動能。觀諸往生淨土聖賢,比比皆是,如荊王夫人,視富貴如浮雲,精修淨業,現生神遊淨土,命終神歸安養。賢相李沆,深通佛法,尤厭榮利,「以此世界為缺陷,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?」命終停屍七日,顏色不變,吐香如蓮花。

欲行惡法皆不成

念佛,何以說是淳厚的內因功德?宋代遵式大師在《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》說:「如此繫心任運,常遮一切惡念。設欲作惡,憶佛之故,惡不能成。縱使隨惡作惡業時,心常下耎,如身有香,自然離臭。又復覺心微起惡念,即便憶佛,以佛力故,惡念自息。」時時繫心於阿彌陀佛名號,則諸惡莫作,作善輒佛必從之。心常繫佛號,心地清明柔軟,如身有香氣,自然無有臭味。所以遵式大師說:「凡歷一切境界,若善若惡,由心憶佛,皆心念作願。故普賢願王云:『作一切惡,皆不成就。若作善業,皆悉和合。』如是相續,念佛在心,能辦一切淨因功德。」

具足淨因功德,經上說: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」世間製香人,每天熏習上品的檀香、沉香,身上隨時帶有香氣。念佛,熏的是佛的香光,香表慈悲,光表智慧,悲智具足,「善根福德,因厚緣豐」,無比莊嚴。如是因得如是果,他年功滿到蓮池,與佛長生同不老。

4-2-2.png
【圖說】計公老鐵匠,念滿一百九十二萬聲,兩眼重見天日。念滿八百一十六萬聲,安詳往生。

【前期連結】楊仁山居士念佛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