歲至蛇年,各家春聯各種蛇,展示出多元的寓意;有些還點綴元寶,來增添財運喜氣。同樣的蛇年,不同的期待,修道人又會如何思維呢?蓮社開春的《四十二章經》經筵,講者聯想到佛典故事,指出蛇年春聯的另一重意涵!
田中有蛇
《大莊嚴論經》記載,佛陀與阿難走在舍衛國的曠野中,看見有東西伏藏在一處田邊。佛陀告訴阿難:「是大毒蛇啊!」阿難恭敬回應:「確實是惡毒蛇!」
就在那時,田中有一農夫,聽到佛和阿難都說有毒蛇,就興起好奇:「我應該來去看看那是什麼蛇,怎麼連沙門都覺得是惡毒蛇?」便走了過去,看到的卻是一堆真金!農夫說:「沙門所說的毒蛇,竟然是上好的黃金啊!」便將這些金子拿回家。
這位農夫先前貧窮困苦,衣食不濟,因為得到了黃金,轉為富足充裕,衣食隨意自在。這巨大的轉變,被官方盯上,窺探偵查,發現農夫是突然致富,而檢舉告發,將他囚禁在牢獄中。
農夫先前所剩的黃金,全部都交出來了,仍然無法免罪。將要判刑的時候,農夫高聲說:「毒蛇。阿難!惡毒蛇。世尊!」在場的人聽到他這麼說,就將此情形稟報國王。
國王傳喚農夫,問他為何這麼說。農夫稟告國王:「我之前在田裡耕種,聽聞佛和阿難說有毒蛇、是惡毒蛇。如今,我才領悟了解,他們說的確實是毒蛇。」接著用偈頌道出心聲,意思是:
諸佛所言毫無二致啊!將黃金說是大毒蛇。而阿難也稟白世尊,確實是惡毒蛇。如今我方才證知這惡毒蛇的勢力!對於佛世尊,倍增信仰恭敬之心。如今臨難,是以道出佛所說的話。
毒蛇螫人,只在自己一人,不會波及親戚、妻子、奴婢僮僕等;而財寶的毒害,不但會螫傷苦惱充滿的人,家親眷屬也會一同承受!
如今,我視外在的財寶、親眷,皆如惡毒蛇。內心瞋恚發作時,有智慧的人,也當速速遠離,就像是丟棄惡毒蛇一般。更應速求出家,走訪山林善事修行。
哪個有智慧的人,見聞到這樣的事,還會一味執著財寶而封閉迷惑了心智?我會說,這看似得到大利益,反而獲取衰落苦惱啊!
國王聽了農夫的偈言,深知他於佛語已生信解心,也說了偈頌,稱歎佛陀悲愍眾生,故說真實語,來讓農夫也能生起信敬心。並還給農夫先前的藏金,更增添財寶來供養他,因為他能敬信佛陀的真實語。又說,上至諸天王、修羅、帝釋,國王自己與諸國國王,乃至城中富豪貴族、智者及具天眼者,沒有人不信敬佛言。世人若能同樣起信,現世可得財富的花報;當下信到最究竟處,則應獲得第一果。
刀頭舐蜜
講者以此印證《四十二章經》的一段經文:
「財色於人,人之不捨。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」
蜜,指石蜜,在佛經裡常出現,類似現代塊狀的冰糖,需要用刀切取,切過後刀刃上會有殘留的蜜;小孩子貪圖美味,便想去舔刀上的殘蜜,一不小心就會割傷舌頭。
講者進一步分析法喻合。
「刀刃有蜜」,比喻財、色這兩個法,得到時會有對應的快樂,就好像蜜的甜味。
「不足一餐之飽」,在世間得到財、色的快樂感受,是不長久的;得到也不能保證一生的安樂,這一生尚且無法保證,更何況是多生多世。所以得到的是很少的。
「小兒舐之」,小兒指的是沒有智慧的凡夫眾生,貪圖財、色這兩個法,就如同去舔刀刃上的蜜。
「則有割舌之患」,就會有過患。有哪些過患呢?
從世間法來看,多得財色會引來忌妒、覬覦,所謂「一家飽暖千家怨」,哪怕只是飽暖這樣的財富,也會招怨,更何況是大戶人家?世間的財色是引起爭鬥、殺戮的來源。
從出世法來說,得不到或不滿足,因而去盲目追求,則會造種種業,在三界輪轉。
進一步,以修道的角度來說,對財色的貪心,就會傷害修道人的法身慧命。尚且沒有去造粗顯的業,光是在財色之上生起貪心,就會害道。
講者總結這一章的章旨,就是佛陀告誡眾生,對於財、色,修道人一下手就要捨離,在家居士也要漸漸捨離。
讀了此段經文、知道了這則佛典故事,再看看那些招財進寶的蛇年春聯,不正提醒著修道人,當看出不同的深意!
中邊皆甜
講者這一點破,忽然就杯弓蛇影了起來!也就看到內心原來有許多小蛇遊走吐信,畢竟心念攀緣的,很多就是那些蛇來蛇去的欲望。為了刀頭那一點點殘蜜,值得嗎?尤其純正的「石蜜」就在那邊,放下蜜刀,立地就可享用了!
家庭共學時分享這一段,討論到幾重思考:
對於毒蛇會有警覺心,反而比較能避免;像財色等偽裝過的毒蛇,往往就輕忽了。能夠看出是毒蛇,就是修道人必須具備的眼光。
而佛陀說金子是毒蛇,是就著眾生邊來警示,並非限定於此;對於佛菩薩,所有世間法,都可以作為度化眾生的工具。學佛不但應看清世法本質,更可以用來利益眾生、轉凡成聖!
為什麼還要過苦日子呢?若能改用佛法的思維來生活,如同食蜜,中邊皆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