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卅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經文】
其音演暢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 
【要解】
四如意足:一、欲如意足,二、精進如意足,三、心如意足,四、思惟如意足。
 

 〔研討〕
問:四如意足:欲神足、勤神足、心神足、觀神足。請問欲什麼?精進什麼?念什麼?思惟什麼?
答:欲是指希求、嚮往、羨慕、以此為樂。四念處有什麼好希求、嚮往、羨慕、以此為樂的呢?對一個境界,要有欲望,否則沒有目標。
    《佛說無量壽經》:「其佛本願力,聞名『欲』往生,皆悉到彼國,自致不退轉。」例如修三十七道品的人,對寂靜涅槃有強烈的欲望,所以希、嚮、慕、樂。如果對涅槃根本沒有興趣,怎麼會有欲如意足。
    四如意足,先要把目標弄清楚,接下來再談欲四念處、念四念處、精進四念處、思惟四念處。
問:四如意足是四個定,修四如意足,是否初步目標是入定,後面的目標是涅槃及成佛?那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入定?
答:欲、勤、心、觀,是四個入定的方便。比如修念佛法門,我們每一次做功課,都希望能念到一心,一心就是定。這堂功課念半小時、一小時,要念到一心,修這四種方法,就能夠讓我們得一心。
    欲、勤、心、觀四神足,是修行過程中心理的作用,具有接續性。剛開始修行正功夫,取得信心以後,自然而然會產生欲望。有了信心以後會喜歡,喜歡之後會去追求,就會精進。
    精進,精是精純,不夾雜,在很精純的法門當中,不斷的前進,自然會一心專注。一心專注後,心會澄清,自然朗朗照照、清清楚楚,句句分明,就會有思惟。這是很自然的修行心理狀態。
    但是每個人的根器及時機不同,是以發定的情況也不同。以念佛法門而言,假如是臨命終時,面臨很大的恐怖,有善知識開導說確有極樂世界,馬上起大信心,馬上發大願,馬上很精進,縱使十念,也是一心專注、句句分明,一時間欲、勤、心、觀四個俱足,就可以一心,蒙佛接引往生。
    平常修行也許悠悠忽忽,或因業障較重,或遇到較大的困難,心難專一,如念佛時從欲下手,後面的勤、心、觀就跟上來了,四項俱足。
    欲以後還要加勤,在勤當中精進,就很容易攝心,專注分明。
問:學佛要能夠有成就,為何必須要有欲、勤、心、觀?此四以何者最為重要,理由為何?
答:我們學任何東西,如能在這個領域開智慧,憑此可以決斷很多事情。
    但是,要開智慧、有決斷力,首先在這領域一定要待得夠久,待得夠穩定,所以一定要定。如果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;偶爾投入,偶爾擱置,那肯定不會開智慧。心一定要定,才能開智慧。
    問題是,在一個領域當中,為什麼能夠駐足、安住、穩定?就需要欲、勤、心、觀。這四個前方便,可以讓我們在一個領域當中,待得住。
    若將這四條濃縮,哪一個最重要?欲。沒有欲,其他念、精進、思惟都免談。這就是為什麼欲擺在四如意足當中第一個。四正勤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都沒有「欲」,只有在四神足中才有。這是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的。
問:三十七道品此前已有四正勤,為什麼四神足第二個還要有「勤」?而且精進感覺比較動態,為什麼在四個定中,欲之後又馬上要來個「勤」?
答:四正勤,四個都是精進;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都有精進。三十七道品,每一個道品的精進都不一樣。如果都一樣,那就會混淆。
    四如意足的精進如意足,和精進根、精進力不一樣。這個在天台修三十七道品,叫調適道品。在修四念處當中,須不斷的用這些道品,來調適自己的修行,調整修行的步伐。少這個東西,就要靠這個道品來調;少那個東西,就要用那個道品來調,這個叫調適道品。
    四正勤的精進是做什麼?主要是在斷惡修善。四如意足的精進是做什麼?觀理。欲如意足以後,在四念處境界上面念,來專一的、沒有間雜的觀理,這才叫精進如意足。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