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規定,欲修三昧得圓通,不可食五辛。(案:五辛者,一蔥,二韭,三蒜,四薤(亦名蕎子),五興渠。)
大小乘戒律也有規定,比丘戒雖無明文,比丘尼戒卻有。
戒律最早的註解是唐朝道宣律師,南山五大部行事鈔(案:道宣律師著《行事鈔》、《戒本疏》、《羯磨疏》、《拾毗尼義鈔》及《比丘尼鈔》等,合稱「南山五大部」),屬尼眾別行篇中,有簡單說明。另有《比丘尼鈔》,專說比丘尼之止持、作持,有六卷。其中解釋戒條方面的第七十條食蒜戒,也有說明,但文字較簡略。近代有清朝初年之《比丘尼戒本會解》,今人也有印行流通,彼根據五部戒律,將食蒜戒一一節錄出來,讓人參考。
為何嚴格規定比丘尼不可食蒜呢?緣於偷羅難陀比丘尼至一蒜園,園主問:「師父,須蒜嗎?」比丘尼點頭說須,園主答應每天供給各比丘尼五棵蒜。後來與園主太熟了,就自己到蒜園摘採,影響種蒜者的生計。園主不滿,譏嫌比丘尼沒慚愧心,受無厭足。傳到世尊處,佛即規定不可食蒜,並說明食蒜對道業有極大妨礙。由此緣起,比丘尼食蒜波逸提。比丘食蒜犯越法罪、突吉羅眾學法,原因是比丘自己種蒜、摘蒜吃的機會少。
總之,凡出家弟子皆不可食蒜,食犯突吉羅(案:身口所作之惡)。《五分律》、《十誦律》、《僧祇律》均載:若有病,非蒜不治者,准許食之,食已,不得臥僧床褥,不得上僧大小便處行,不得在僧洗腳處洗腳,不得入講堂、過堂,不可參加課誦、禮拜等,拜佛須下風遙禮,不可當風口,以免蒜臭飄入佛殿。須另外獨住七日,至第八天,澡浴浣衣熏已,方能與大眾共住。塗瘡外用也一樣。
二千多年前,科學、醫學皆不昌明,佛就說食五辛「熟食發婬,生啖增恚」,現在證明確實如此。說蒜便兼含五辛,以蒜為主。菩薩戒方面,若受過《梵網經菩薩戒》(臺灣光復後,一般戒壇傳授在家菩薩戒,都是依《優婆塞戒經》受戒品六重二十八輕戒),《梵網經菩薩戒》是十重四十八輕戒,四十八輕戒第四條就是食五辛戒,明文規定不可食五辛。
《梵網經菩薩戒》,通於在家出家,在家人受菩薩戒,以《梵網經》言,也不可食五辛,出家人更不應吃。既受菩薩戒,欲行菩薩道,修學佛法,增長道業,食五辛反障礙道業,助長煩惱,謂之助因。修學佛法時,此為助長煩惱造業的原因。據法藏大師(賢首國師)《梵網經菩薩戒疏》中,詳細分析有十種原因,從略。總之,有心學佛,五辛最好不吃,在家居士視環境而定,可以不吃最好,否則,只好隨緣。本經(案:《楞嚴經》)是針對出家修行者說,在家欲修耳根圓通、二十五圓通者也含在內。
聲聞律還有一條,因比丘托缽乞食,很難免除五辛。所以,聲聞戒云:寺院之外,既受供養,不能免除,只好方便。僧祇律有則故事,佛在室羅筏城,有比丘食蒜後詣佛所,掩口禮佛已,在一面立。佛很慈悲,凡來見者皆隨緣開示。彼聽法時,數數迴面,佛教彼認真諦聽,彼仍再三向外迴面,恐惡臭觸佛。結果,心靜不下來,聽沒幾句,便匆匆告辭。佛知故問阿難:「何故比丘聽我法時,數數迴面?」阿難答:「由彼食蒜,恐臭味觸(衝)佛,故數迴面。」佛說:真可惜!他若不吃蒜,靜心聽法,起碼能證初果,因食蒜不能靜心,障入聖道。
(摘自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