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奇一生
臺中蓮社暨聯體機構創辦導師 雪廬老人(一八九一~一九八六),一生充滿傳奇。蓋秉天縱之姿,復得明師指引,崇重聖賢之學,內佛外儒,世出世法並進。既能深入義學探究,復肯落實躬親實踐。雖處歐風東漸之變局,且遭逢國步迍邅,內憂外患頻仍,乃至民國三十八年(一九四九),神州易幟,隨國民政府,隻身來臺。一生可謂多在顛沛流離中渡過,難怪於講學中屢自許為「逃難專家」。然而,患難世道,並未稍沮其自行之功與化他之志。反而更激勵其欲力挽狂瀾,弘傳聖學,廣度眾生之悲願。
如論自行方面,老人出生於清末鼎革之際,自幼既飽讀傳統經史子集,及長復接觸西方科哲新學,中年則受聘入奉祀官府,於周孔遺教,復得浸潤熏習之功;尤其於傳統詩學,更是數十年探究創作不斷,此為儒學之造詣。若論學佛,則初受梅擷芸大士(一八八〇~一九四七)傳授唯識,奠定研經基礎;次依真空法師參究,達八年之久;迨入川之後,復依白教貢噶呼圖克圖(一八九三~一九五七)等西藏活佛,修持密法,亦達八載之功。如是歷經摸索參究,淬鍊抉擇,最終秉承印光祖師(一八六二~一九四〇)法脈,專修專弘淨土一門。
至論化他方面,老人於儒佛聖學,內修蘊育既深,弘誓勳動,因緣成熟,自然進而外弘化他。先是入川期間(一九三八~一九四六),受太虛大師(一八九〇~一九四七)引介,已曾至各監獄弘法,及於重慶長安寺、雲頂寺擔任講席;次返南京三年(一九四六~一九四八),也恆於普照寺、正因蓮社等處講經說法;俟蒞臺之後,更是大開法筵,除臺中本地定點定時傳經論學,復受外埠邀請,法音遠播南北各縣市。且民間講學之餘,復登大學殿堂,晝傳《禮記.學庸》,夜授《詩階述唐》。不但如此,講經講學之外,又創辦各種慈善公益之佛教事業,如慈光圖書館、慈光育幼院、菩提仁愛之家、菩提醫院等,不一而足。尤其臨終末後一著,預知時至,手持念珠,吉祥右臥,如入禪定,自在往生,可謂所行如所說。噫吁!亦奇矣。古人以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為三不朽,時賢朱鏡宙老居士(一八九〇~一九八五)則評讚老人,三者兼而有之。
集結典藏
蓋老人之生平事蹟,當老人在世八十華誕時(一九六九),先進弟子即組成「祝嘏委員會」,出版《雪廬述學彙稿》八種中,有朱鏡宙、蔡運辰兩位老居士,及周師邦道之序,概已敘其大畧,迨老人辭世(一九八六),其後進弟子復組成「全集編輯委員會」,於示寂滿二十週年時(二〇〇六),出版全集十七巨冊,則又有《雪廬風誼》,及《李炳南老居士年表》傳世。且於示寂滿二十五週年時(二〇一一),由臺中蓮社與中興大學中文系組成「數位典藏編輯小組」,向國科會申請通過「臺中蓮社宗教文物──李炳南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典藏計畫」,將老人平生所有著作,予以數位化永久典藏,且置諸雲端平臺,方便普徧流通。雖然,或有以為不足,而復有倡議編撰《年譜》者。蓋老人之一言足為天下法,一行堪作後世則;而典型長存,哲人日遠,但憑已記錄之畧傳,恐多遺珠之憾。然而《年譜》之編撰,寧易易哉?惟有待乎其人。
茲有林君其賢者,吳省常老師之高足,亦老人之再傳弟子也。渠就讀高中時,即嘗聞老人軼事,而潛懷仰止之志;隨而入大學,遂專攻中國文學,彼於義理、辭章、考據諸學,固兼容而並蓄,而獨於譜牒考據似又有偏好焉。先是於就讀研究所期間,即以撰《李卓吾研究初編》一書,獲頒碩士學位,內容包括《李卓吾事蹟繫年》,及《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》;接著又撰《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》一書,榮獲博士學位;其次,於任教大學期間,復受聖嚴法師(一九三〇~二〇〇九)青睞,於法師七十大壽時,撰《聖嚴法師七十年譜》鉅著,都四十六萬言慶壽,曾蒙法師再三讚賞,謂掌握資料,全面周延,取捨抉擇,眼光敏銳,手法俐落。是以,一旦蓮社倡議編撰老人《年譜》時,諸師友莫不異口共推,以為不復作第二人想。
雖然,其賢教授之為人,一向謙遜謹慎,故於允諾之餘,特別懇求由蓮社相關師友,組成「年譜編輯委員會」,作為諮詢單位。依編撰進度,定期召開審核會議,詳細推敲每一筆資料,務求正確無誤;每一篇論述文字,悉具信達且雅。由是,自民國一〇九年(二〇二〇)十月二十三日起,至民國一一三年(二〇二四)八月十五日止,歷經四年,共召開三十一次編輯會議。每次會議,屢見其賢教授伉儷背負沉重行囊,遠從屏東北上,長途跋涉,不畏辛勞,雖經終日討論校對,而仍然精神奕奕,面露餘喜,未嘗有疲困之色。眾人不禁疑之曰:是老人之加被耶?亦自得法喜耶?竊以為斯二者悉皆有之。今《年譜》即將完稿付梓,請序於余,余忝為委員會召集人,義不容辭,遂將《年譜》編輯之原委,贅述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