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有一位禪師,年少時因為醉酒和人爭奪財物,不慎將人重擊打死。他因為畏懼而逃到遠方,並出家苦修,後來徹悟大道,成為大禪師,並且開堂講經說法,弟子有數百人。
這位禪師七十多歲時,忽然有一天,沐浴升座,對眾人說:「你們不要動,也不要說話,今天且看看老僧了結一樁四十年前的公案。」
大家坐到了中午,一位武官突然來到,搭起弓箭就要射殺禪師。
禪師合掌說:「老僧等你,已經很久了。」
武官驚訝地說:「我與和尚素不相識,可是一看到就想殺你,我也不知道其中原因。」
禪師說:「欠債還錢,本來就很公平,請你動手吧!不必遲疑。」
禪師回頭對大眾說:「我死後,你們要延請這位居士吃飯,吃過飯後送他回家。如果有半句瞋恨或指責的話,那就是背逆天道,不是我的弟子!」
武官更加猶疑,堅持請問其中緣由。
禪師說:「你已經是第二世的人,所以不記得了。我是同一世的人,所以沒有忘記。」於是告訴他事情原委。
這位武官平生不認識字,忽然大聲吟誦道:「怨怨相報何時了,劫劫相纏豈偶然,不若與師俱解釋,如今立地往西天。」怨家互相酬報,何時才能了結?累劫相互糾纏,事情豈是偶然?不如我與禪師,都將恩怨釋懷,現下在此,即刻往生西天。
說完,手中還拿著弓箭,立地不動就往生了。
禪師下座,為他剃度並賜法名,又為他更換衣服,裝入龕中。之後,禪師也告別徒眾跏趺坐化了。
這位禪師還命債,表法什麼?表法「不昧因果、因果不空」,跟安世高大師還命債一樣,所以換句話說,這位禪師的境界也不低,他應該六通已經現前了,因為他知曉武官的宿世。誰有辦法六通現前呢?最起碼要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所以經典上跟我們講:「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」
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諸餘罪中,殺罪最重;諸功德中,不殺第一」,所以殺人者要還命債。「若勤修善時,罪惡心不起;於福不勤者,心便造諸惡。」在勤修善法的時候,罪惡心是不會起來的;可是你修福不精勤的話,那心就會造惡。在《優婆塞戒經》提到:「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,後教人除,若不自除,能教他除,無有是處。」菩薩把自己的惡斷掉,才可以教別人斷惡;自己都不斷惡,怎麼教人家斷惡呢?
這位宋朝禪師示現因果不空、不昧因果,這一世不了,來生還是要了。逃得了一時,逃不了今生今世;逃得了今生今世,逃不了生生世世,因果就這麼明明白白。禪師有大智慧,他在這一世就了斷。
(見《太上感應篇彙編卷四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