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一月十二日,《聯合報.民意論壇》,刊出洪蘭教授大作〈AI時代背古文的意義〉。AI,人工智慧,它能博覽海量的資料,並加以深度思考,整理出有系統結構的成品,人腦還須靠背誦記憶嗎?
洪蘭教授致力於腦科學研究,以及相關知識,在教育的應用和推廣,她如何看待背誦的意義?可歸納幾個重點:
一、背誦可隨時存取:一個東西要能為自己所用,必須存在腦海中,才能隨時提取的出來。「背」這件事本身沒有錯,我們初學英文時,不是要背廿六個字母?學數學之前,不是要背九九乘法表?
二、背誦勿急功近利:臺灣的教育是以懲罰為主,「做對無功,打破要賠」;又急功近利,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形成長期記憶。因為恐懼被打,使學生對背這件事起反感,倒因為果了。
三、熟悉自然記憶:記憶的本質是熟悉度,多看自然熟悉,熟悉了自然會背。時間是學習的重要因素,實驗發現「間隔」(SpacingEffect)是最好的記憶方式,即一天背一點,背很多天。每次背,每次提取這個記憶的神經迴路,每天都強化一點它的連接,久了自然形成牢固的記憶(它也是「熟能生巧」背後的神經機制)。記憶本身就是大腦最重要的認知功能,天天都要用到,而且是愈用愈靈光。所以可以背,但不要急著立竿見影,學生便不會討厭背了。
四、熟背可調適心境:洪蘭教授回憶小時候背書的益處,每當碰到不愉快的事情,又不知該如何去排解時,腦海中便會浮出一些古人在這個情境下的句子,看到古人的豁達,自己便會減壓不少。例如剛去外國留學時很窮,租不起好房子,每逢下雨,便要用水桶來接滴漏的雨珠。心中沮喪時,便會想起劉禹錫的〈陋室銘〉: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,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,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……」這樣一想,便不覺得下雨天討厭,日子便過得下去了。
五、熟背古詩生共鳴:碰到實驗失敗心情不好,害怕獎學金被取消,流落他鄉,沮喪時,便會想起李商隱的「向晚意不適,驅車登古原」,出去校園走走,看看蘇東坡在〈赤壁賦〉中說免費的「山間清風」和「天上明月」。通常這樣走完回去後,便有再做的勇氣。
六、熟背撫慰心靈:退休後,想去學一些新的東西,又怕時不我予,學一半便駕返西山,這時想劉禹錫的「莫道桑榆晚,為霞猶滿天」,就覺得還是去報名吧,說不定來得及學到課程結束。這些詩詞的適時出現,會撫慰我們的煩躁,甚至自怨自艾的心情,讓我們知道原來古人也有這種感受,不單是我一個人如此。
人心中一定要有一些能幫助他紓解心情的詩句,日子才過的下去。很多時候,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夠,不足以說出心中的感覺,若是腦中有些適合的詩句,就可以幫助自己(也幫助別人)了解自己的心情。詩賦舒解情緒,把我們的思維,從庸俗的柴米油鹽,提升到性靈的高層次,鬱悶就消失了。
她建議父母家長,趁孩子年輕,心中無雜事紛擾時,多陪孩子背一些好的詩詞文章,替他後半段的人生作情緒的儲備。
洪蘭教授常在等公車無聊時,從腦海中拿出一些應景的詞句來玩味,對景自娛,也是人生的樂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