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悟自心 博學群書
●紫柏老人
●治煩語譯

執法而不妙悟自心,能成大器,未之有也。

韓生,明朝一位文書小吏,紫柏大師勉勵他,應用功學習儒、釋、道學問,紫柏大師說:

中國精闢的義理,不出六經。佛法大道,不出三藏經典。至於道家老、莊典籍,也有必讀之處。古時候,才學廣博、通達事理的君子,這些都是要致力學習的。

那些一生鑽研經典,精進燃燈研究的人,歷代都有。但是,以十年時間,用力於經典,卻不如以一日工夫探求心性,來得有實益。

不若求之於心性

王安石年少時,求教於周敦頤,周敦頤為挫他的銳氣,接連幾次拒他於門外。王安石生氣說:「只要真心在六經下功夫,我也能得到要義,何須卑微求人呢?」從此,王安石果真用功於經典,經常徹夜苦讀;若是昏沉想睡,就嚼石蓮提神,一直讀到天明。

之後,王安石的學問大有成就。當他擔任參政掌大權,力行改革,竟說孔子、孟子的言論,不值得稱揚讚嘆;輔佐君王成為堯、舜聖王,也不是難事。自豪除己以外,無人能治理天下;學有專才的人提供良善對策,他一味偏執不予採用,任意將人才外放。

探究王安石求學的初心,志向宏大,學問日益淵博,思慮也很深遠;執政時,竟然使宋室朝野紛爭,元氣大傷,也讓自己的聲名受損。歸究原因,雖然學問淵博,卻未能於心性探求悟解。

例如學工藝技術的人,對使用工具的方法都能清楚明白,但是在操作之間,輕重緩急的拿捏,稍不順手,難免會弄傷自己。尺規工具,只是技能方法;操作的掌控,則在於心。只知技能方法,而不懂得用心,這樣是很難成就大器的。

先悟心性而後博學

儒、釋、道三家,無論學習任何一家,都必須先求心性的悟解,然後再博覽經典,就像推門到底,門軸即落下臼中,如此,對於經典中的義理自可通曉無礙。以此行出世法,最是上等;若是用來治理世事,則是王道之學。這樣便是真材實學。次一等者,則由博後約,博是指廣博學習,約是指收攝於心。

提到博學,雖然讀書甚多,臨時迫切之際卻用不上。就如同葉公畫龍,雖相似逼真,然而碰上乾旱,則無法像真龍一樣行雲降雨,毫無用處。

禪門的祖師,向來多先悟解心性,而後博通經典;先博學而後約之於心,自古至今寥寥無幾。佛門修學既是如此,儒、道二家的學習,大致也是相同的。

簡要而言,此心愛人即是仁心,行仁恰當即是義,行義合乎節度即是禮,行禮能通達權變即是智,謹慎誠敬、敏捷應事的智慧即是信。如是觀察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者的運用,根本在於內心,並不在書上。

達到「道」的境界,不再生起妄念,是歸屬於佛家?還是道家?又或儒家呢?能夠於心性上直行無疑,學儒即是真儒,學道即是真道,學佛即是真僧寶。若不在心性用功,就是盜取聖人法度的現行犯,贓物確鑿,罪無可免。如此來看,誰還敢假借聖言虛張聲勢,拍著胸脯欺騙恐嚇無知小兒?

所以求學問必須度量其根器,隨其程度不同而增減,如此修學,人人都可學成;若不這樣做,則幾乎無能成就者。

你從現在起,要先熟讀《永嘉禪宗集》,不必看注解,接著讀《肇論》,然後讀《圓覺經》。以上三種讀熟之後,應當再讀四書經文,以及老子《道德經》。那麼儒、道經典與佛家三藏,有廣博,有專精,工夫熟通,自然能判斷優劣。

(見《紫柏老人全集.法語.勉韓生》)

4-1.png
【圖說】規矩方圓,法也;疾徐之妙,心也。執其法而悟自心,方能成就大器。
〔原文〕

中國微言,不越乎六經。西來大法,寧出乎三藏。至於莊、老之書,亦不可不讀者。此古人博達君子之所務也。是以白首窮經,然燈精法,代不闕人。雖求之於紙墨,十年之功,不若求之於心性,一朝可敵也。

王安石謁周茂叔,一謁不見,再謁亦不見。安石怒曰:「我自求之六經,亦可得之,何必卑卑求人乎?」自是讀書徹旦,少睡,即嚼石蓮以破昏。及其學問大成,至於入參大政。自謂孔、孟不足多,致君堯、舜不足難。慨然以經世自負一切賢才,程能獻策,皆不合意,唯恣執拗俱逐之。

究其初心,志非不大,學非不博,心非不遠,卒於壞宋元氣,而自招不美之名。大都學問雖淵博,於心法不曾妙悟一番。譬如學大匠者,規矩方圓曲直非不了了,而疾徐之節,未應手故,不免傷手之患耳。規矩方圓,法也;疾徐之妙,心也。執法而不妙悟自心,能成大器,未之有也。

無論若儒若道若釋,先妙悟自心,而博達羣書,謂之推門落臼,自然之妙。用之出世,則謂之最上乘。以之經世,則謂之王道。此真學真才也。再次由博而約,博則學耳,約即心也,此又其次也。

至於讀書雖多,臨機無用,如葉公畫龍,望之非不頭角宛然,遇亢旱欲其雷雨,無有是處。故先約而後博,禪門諸祖十中七八;先博而後約,自古及今,一切座主十中一二耳。佛者既然,儒、老之徒,大抵亦皆如此。

於約言之,此心愛人即仁,施仁得宜即義,於義合節即禮,於禮通變無滯即智,於智誠恪克敏即信。以此觀之,五者妙用,本在吾心,而不在於書也。

且道一心不生,僧耶?老耶?儒耶?於此直下廓然無疑,在儒謂之真儒,在老謂之真道,在佛謂之真僧。不然,則皆聖人出而大盜生,贓物現在,據欵結案,罪難免誅。誰敢拍大嬭誑嚇小兒?故學問量人根器,斤斧隨機,十人十成,反是成希矣。

汝自今而後,當先熟永嘉集,勿讀註,次則讀肇論,再次則讀圓覺。已上既熟,當熟四書白文,及老子道德經。則六經三藏,若博若約,工夫成熟,自知好惡矣。

或曰:「王安石,乃宋之大儒。韓生,乃刀筆庸吏。以此教之,未必能克始克終,我未敢保。」余則應之曰:「我聞師子捉香象全力,捉兔亦爾。」或曰:「先曰量根器以教人,則成者多,不成者少。以前語照之,無乃自背乎?」余曰:「背不背,量不量,亦自有妙處,非子所知。」

(《紫柏老人全集卷五.法語.勉韓生》)



【前期連結】小沙彌的願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