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業三福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是往生極樂淨土的根本行持。第一福是世間善法,為人天福;第二福是出世戒法,為二乘福;第三福是出世乘法,為大乘福。修因首要「孝養父母」,孝養父母是極大的功德,若能盡孝行供養父母,福報非常大,猶如種下極大的善因,因為父母有無比深重的恩德。今引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闡明其義。
三福第一是「孝養父母」,這裡面有四種情況。「孝養父母」這一句,彰顯一切凡夫眾生,都是依靠各種因緣才得以出生。
依靠什麼因緣呢?眾生有不同的出生方式,或者化生,或者濕生,或者卵生,或者胎生。《圓覺經》云:「若諸世界,一切種性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。」這四種出生方式,每一種又可細分為四種不同的出生方式,經典中有完整詳細的說明。依靠因緣而生起,就必定有父母。既然有父母,父母生育、養育我們長大,就有大恩。如果沒有父親,就缺少了生命出生的因;如果沒有母親,讓生命出生的緣就不具足了;假如無父也無母,就失去能夠依託投生的地方,就沒有出生的機會。所以必須父母的緣具足,眾生的神識才有投胎之處。既然要投胎出生,內因是自己的業力和神識,外緣是父精母血,當因緣具足,就有了這一期的生命,因為這個意義,父母的恩德是極為深重的。
母親懷胎須經十個月,走路、站著、坐著、躺著等日常生活,動作不便,身心受苦;又擔心生產時發生危險,甚至自己或胎兒可能死亡。如果已經生產了,孩子三歲前,經常大小便溺,床被和衣服都弄得不乾淨。孩子長大後,只疼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,對於父母反而產生厭惡、憎恨,不知感恩,不盡孝道,這就和畜生沒有兩樣。
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,佛則是出世間最大的的福田。佛在世時,有一年遇到饑荒,很多人餓死了,到處都是白骨,比丘都很難乞到食物。
世尊等比丘都出去乞食後,獨自一人到城中乞食。從早上一直到中午,挨家挨戶去乞食,沒有一戶人家給他食物,世尊最後空缽回去。第二天再去,還是沒有乞到食物;後天再去,也還是沒有得到食物。
有一位比丘,在路上遇見世尊,看到世尊的面色異常,好像是飢餓的樣子,就上前請問世尊,說:「世尊!您今天已經用過齋了嗎?」世尊說:「比丘啊,我從三天前到現在,出去乞食,沒有得到過一匙的食物。我現在飢餓,虛弱無力,沒有力氣和你說話。」
比丘聽了佛陀這麼說,悲傷流淚,無法克制,就暗自思量:「佛陀是至高無上的福田,庇佑護念一切眾生,我把自己的三衣(安陀會、郁多羅僧、僧伽梨)賣了,再買一缽飯,供養佛陀,現在正是時候。」比丘起了這樣的想法後,隨即買了一缽飯,趕緊拿去供養佛陀。
世尊清楚這一情況,所以問比丘:「比丘啊,現在正逢饑荒貧困之年,人們都餓死了,你是從哪裡得到這一缽潔白的大米飯呢?」比丘一五一十地報告世尊。
世尊說:「比丘啊,出家人的三衣,就是三世諸佛的幢相(袈裟)啊!此三衣是由無數因緣所成的,它象徵僧人的修行、戒律與佛法的承傳,極為尊貴;它承載著護法、弘法的重大責任;它承擔著父母師長、佛法僧、眾生無量的恩德。你現在用這三衣換一缽飯給我,我領受你的心意,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。」
比丘恭敬地稟告佛陀:「世尊您是三界中最珍貴的福田,在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等聖人中是至高無上的,世尊您卻還謙稱無法消受這缽飯,那除了佛以外,還有誰能消受呢?」
世尊說:「比丘啊!你有父母嗎?」比丘回答說:「有。」世尊說:「你拿這缽飯去供養你的父母吧!」
比丘說:「世尊您尚且說不能夠消受,那我的父母豈能消受得起呢?」
世尊說:「你的父母能消受。為什麼呢?因為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,對你有極大且深厚的恩德,所以他們能夠消受你的供養。」
世尊又問比丘:「你的父母是否有信佛的心呢﹖」比丘回答說:「我的父母完全沒有信佛的心。」
世尊說:「你的父母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,看到你拿飯供養他們,會生起大歡喜,因此對佛大發信心。然後你就教授他們三皈依,這樣他們就能消受這缽飯了。」比丘按照佛的教誨,心中懷著悲憫與敬仰之情,起身離去。
佛是「出世福田」,父母是「世間福田」。飢荒之年,連佛都推辭不受供養,仍為凡夫的父母,卻可以消受子女的供養。佛教中把「孝養父母」提升到與「供養佛」同等,甚至更為重要﹗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,生下佛陀七日後便離世,生忉利天。佛成道後,到忉利天,為母說法,以報母恩。佛尚自孝養父母,何況凡夫而不孝養﹖故知父母恩重如山﹗欲積善修福,切勿刻薄父母,勿只知厚待自己和自己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