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卅五
●雪窗研學小組
【經文】
其音演暢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【要解】
五力者,信根增長,能破疑惑,破諸邪信,及破煩惱,名信力。精進根增長,破種種身心懈怠,成辦出世大事,名精進力。
〔研討〕
問:念力,依《便蒙鈔》注解為「破四倒之邪念」,而《要解》解釋為「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」,在解釋「功德」時,又回到《便蒙鈔》「四智」來解釋。「正念」,參考《佛學大辭典》解釋為「思念戒定慧正道」。請問正念與邪念,有無比較明確的標的?
答:念根、念力是念正道及助道善法,就是念道品。正道是念什麼?念四念處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;對身、受、心、法四處,有正確的觀念,就可以破四倒。所以正念應扣著四念處來講,比較具體。
問:怎麼樣是「有念力」?要怎麼知道「念力」有沒有力量?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平時可以念佛,但是臨終前因為生病,身體非常不舒服時,念不了佛,可以稱名念佛。念佛跟稱名,有何不同?
答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在這境界念茲在茲、念念不忘,是為念根,然後從念根當中產生念力。
念佛要用心來念,稱佛名號則是用聲音來攝心,稱佛名號比用心念佛容易。雪公定義:念佛是念茲在茲,憶佛是憶佛不忘。
念佛時有念力,有念力的人,念佛一定是念茲在茲,而且不亂。一心就是念,能夠一心而且不亂,這才叫有念力。沒有念力,念起來不能一心,心是亂心,會被境界所亂,其他邪念會出現。
問:念根怎麼樣增長為念力?如何知悉?
答:「念」在《百法》云:「於曾習境,憶念不忘」,曾經學習過的境界,能憶念不忘,這叫做念。當然要在這曾習境上繼續憶念不忘,不能偶爾念一念然後又忘記,這樣念根不會變成念力。
念根要變成念力,憶念的頻率要更高;憶念的頻率如果能綿綿密密,到時候就能夠念茲在茲。這一點不但出世間法如此,世間法也是如此。
世間法,如孔子的學生南容,在曾習境上面,他怎麼樣讓念根變成念力?《詩經.大雅.抑》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」這是他學過的詩。這首詩要轉化成念念不忘、修身養性的正念,要如何做?「三復」,三復不是一二三,而是要常常,常常念這句詩。南容聽到孔子講這首詩以後,天天念、常常念。孔子認為南容「邦有道不廢,邦無道免於刑戮」,因為他能謹言慎行。南容念曾習境,念到後面變成力量,能夠在修身養性上面成功。
另一位學生子路,聽聞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」,對這個曾習境,終身誦之。
聽了不會念,念根不會變成念力,不會轉化成力量。我們對這些經典,不會轉化成力量,因為沒有下過功夫,沒有在這上面憶念不忘,所以念根不會變成念力。
問:《便蒙鈔》:「定根增長,能破亂想,發諸事理禪定,名定力。」請問什麼是「事禪定」?什麼是「理禪定」?
答:事禪定,是指色界、無色界四禪,發種種的事禪定。理禪定,則須明白佛法的道理;發理禪定,就是出世間的對治禪及上上禪。
問:定根可以變成定力,定力能破亂想。欲界有什麼亂想?何謂定?
答:欲界亂想最嚴重的,有男女、飲食、睡眠這三個欲望,還有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
「欲」是對希望境希求為性,「勝解」是對決定境印持不忘,「念」是對曾習境憶念不忘,「定」是對所觀境專注不散。定根增長可以破欲界亂想,發四禪八定、六妙門、十六特勝。
問:定根要增長成定力,如何增長?在所觀境上面如何越觀越清楚、越觀越明?最後,如何能從定根達到能產生十種功德的定力?例如,原來念佛很難維持一分鐘的專注,如何讓幾秒鐘或半分鐘的專注,變成一分鐘的專注、兩分鐘的專注?
答:雪公老師教四套方法:
一是「如貓捕鼠」,要專注,盯著那個境界。我們念佛就要盯著佛號,要仔細聽,不能有一聲溜掉。
二是「如雞孵卵」,母雞孵卵要二十一天左右,念佛要像母雞孵卵,捱得住苦。母雞孵卵時,需要上廁所、吃東西,要趕快回去孵卵,二十一天當中不能隨心所欲。
三是「如油滴瓶」,瓶口很小,拿一灌油,從很高的地方,把每一滴油都滴到瓶子裡面,這叫專注。每一聲佛號都要抓得住,不要漏失掉了。
四是「如數鈔票」,手數鈔票,口念數字,一點不差。
這四套方法是雪公開示,如果平常照此訓練,很容易專注。
問:慧的定義的什麼?慧根如何能增長為慧力?
答:慧有簡擇的意思,慧力是簡擇的力量。例如,不選擇娑婆的世間法,而選擇往生極樂。
為什麼會選擇不留在娑婆世界,而選擇往生極樂世界?因為有智慧。前面已把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觀成功了。四諦觀成功了,自然能諦理分明。諦觀分明以後,能開智慧,也就能夠讓我們做最好的決擇。我們要選擇的是出世,了生脫死往生極樂的方法。這就是有真的慧力。
【圖說】念佛記數需「如數鈔票」般專注,方能一點不差。
(待續)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