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體相用之略說.中
●雪廬老人

4-r1-1.png
【圖說】倫理學,是做人的道理;依此做起來,才能相安相樂、共存共榮。

  二、相

佛學第二個條件──它的狀況──所謂相。

相是狀況。何謂狀況?就是擺出來的事情。

佛學裡有何事情?太多了,宇宙萬物之中,無一事脫出佛法去,古人說過,無一而非佛法。範圍這樣大,在短時間裡怎樣講呢?只可揀重要的舉出幾條,向各位介紹。

中國五倫

我們是人,先從人身上說起,人有做人的道理(今日講現實、講享受,已不是人的道理了)。花有花道,物有物理,人也有人道。

人的道在中國(西洋也有)叫倫理學,就是人類道德的原理,或是人類在世應盡的義務─應該做些什麼?這叫做倫理學。

牛耕地、馬拉車,各有其責任,人有人的責任義務,不是光講享受而已。我國社會是個五倫社會,所訂的標準非常之好,如國家有領袖,有被領導者,家庭有父子、有兄弟、夫婦,還有一倫是朋友。

朋友一倫不得了,有了朋友,整個社會就團結起來了。父子、兄弟是自然的,朋友是道義結合的。

譬如張、王、李、趙四姓,我姓李和姓趙的是朋友;因為趙和張是朋友,所以連帶地我和張也是朋友;又因張和王是朋友,連帶我和王也成朋友,這樣一個連系。而姓張的他又找甲乙丙,四個朋友成一連繫,這樣擴大連繫起來,整個社會莫非朋友。整個國家成了一個人,朋友一倫多麼重要。

五倫是由十個人合起來,兩個人為一倫;十個人中,每一人有每一人的義務─應辦的事情。如父子,父必須慈,子必須孝,各有應辦的事情,都有詳細的條件,不是三言五句說得完的。

這是倫理學,是做人的道理;依此做起來,才是人的社會,才能以相安相樂共存共榮。

佛學倫理

4-r1-2.png
【圖說】慈,眾生需要安樂,我們就得給他們安樂。

佛學就是個倫理學,不過加個佛字,要正覺,正覺就是再深切更確實。何以說是倫理呢?佛學講無緣大慈四個字,也就是無緣慈悲。

慈是只要動物、一般眾生,需要安樂,我們就得給他安樂;悲是他有痛苦,我們應當給他解決痛苦。

無緣是沒有條件,不是現在我替你辦一樁事情,我就得有好處,一存此心就錯了,為什麼呢?是應當的事情、應當的義務,沒什麼德不德,就是應該做而已!不存界限,不著相,而平等布施。

不問你跟我是親的、是怨仇,不問你是中國人、是外國人,甚至於不是人、是高等動物,我一律以「慈悲」兩個字平等對待你。

這是佛教的倫理,比我們世間的倫理尤其徹底。

哲 學

世間還有一種學問是最要緊的,就是哲學,哲學也就是智慧學,是對於某一件事情,考慮得清清楚楚,認識得清清楚楚。中國、外國都講這個學問,凡是讀書的學者,沒有不研究哲學的。

哲學是破迷起悟的學問,但是這種哲學,多半是用思想去推測,在佛學上說,是意識在模模糊糊地錯覺,是用神識的分別,這是不正確的。

佛學也是哲學,但與前說的哲學不一樣。佛學的哲學也是從「覺」上入手。無論何事,我人後覺,是來不及的。佛先覺知,將其所覺者,列出一個教來;並不是勉強要我們強信,要你研究佛理、要你解,解了理;空說不算,要你實行去做,去得一個結果。這叫「教、理、行、證」。

這樣的哲學是要你親身實證的,不是空說的,不是推測出來的。所以佛學的哲學,比世間的哲學又深刻又親切。

五 明

人有身體,就得在社會上生存,生存就得有技能,技能或稱藝術。人的生活需要身體的生活(衣食住),還需要有精神的生活(聽音樂、看電影),精神生活是為求精神的愉快;兩種生活都需要,於是就有了藝術學。

如文字、工業、音樂、醫藥、一切一切農工商等等,都在技能之列,決不能撇開這些;如果撇開這些,那就不現實了,佛學決不撇開現實。這些通通得要講,但世間講這些都不徹底,佛學講這些不離開覺字,無論講什麼以覺字為原則。

佛學裡講五明法,明者明確、精明也。內明講心性之學,醫方明即醫學。(案:其餘三項為聲明、因明、工巧明。)

自佛學一入中國,即與中國文化融合分不開。請看二十五史裡,處處融合著佛學;而中國文字之反切音,即是取佛教「華嚴字母」(案:《華嚴經》四十二字門)改編而成。其餘受影響者多矣。

科學與佛學

諸位或謂現在是科學時代,不必講那些。不錯,佛學也包含科學,佛學是宇宙一切事理的總學問,如何會不講科學呢?何謂科學?科學者,有條理、有組織、有統系,研究得清楚精確之學也。佛學不僅講科學,且在現代科學之前,為科學之始。

今日科學,知道水中、空氣中有細菌生物,殊不知早在幾千年前佛就說過: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。此其小焉者。

講到大的,今日自然科學發達,知地球之外有八大行星,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,有許多星球世界;而佛經上,早就說過有三千大千世界,又說我們這個世界下方還有世界,這就是說地球是圓的了。佛又說過微塵世界,即以三千大千世界磨成細粉,每一細粒算一世界,有如是多的無數的世界。

講算學,三千大千世界下毛毛雨,有多少滴,佛都知道得清楚精確。

講原子,佛說羊毛塵,物質體積小如羊毛之尖端,再將它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後、中央分成七分,這七分之一叫做兔毛塵;再七分之,小得看不見,可以入水之空隙(水分子中有空,今日科學始知),名為水塵;再七分之為金塵,可以進入五金分子之空隙;如此連續分到四十九次,名叫鄰虛塵。今日科學家叫它們電子、原子、核子等名,這都是佛經上早就有了的。

宗教與佛學

人無論如何富貴壽考,到末了終不免一死,誰也逃不了。為了這個問題,於是世間有了宗教和靈魂之說,是說凡入了宗教的人,死後靈魂可以升天永遠存在,這是宗教的教旨。

佛學也不離宗教,但與這些宗教不一樣,佛學是覺學,不像一般宗教說靈魂升天永存,卻講不出個道理出來。佛學說萬法都是崩滅的,不論何事何物、山河大地,一切生了就必有滅;因此斥靈魂升天永存之,是無稽的、不可靠的。佛教本不稱宗教,自從外國人輸入宗教這個名詞,大家把佛學也叫做宗教了。

其實,凡稱宗教者,必依靠著有一個神作生死之主(所謂神權)。而佛學所主張的是「能力」,萬物有原子,生命有能力;能力就是性,人皆有性,眾生皆有佛性;萬物會消滅,只有這個性是不消滅的。

簡單的拿科學來證明,能力不滅定律,就是佛性不滅。人人都有佛性,所以人人都能不生不滅,但要按著正路走,不按這路子走,那就做不到的了。

所以佛學宗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樣,佛學是誰也不靠,絕不依靠,佛有個外號叫「無依道人」。大家都知道,佛降生時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口稱: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!」這「我」字不是指身,而是指性(本能),那個東西是永遠不滅的。

這是佛學獨得之妙,我介紹出來,作個廣告,不能詳說。以上介紹的這些事情,皆是佛學─佛學的相。

4-r1-3.png
【圖說】今日科學發現電子、原子等,早在千年前佛已經細分微塵量了。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佛學體相用之略說.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