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炳南居士推動的社會福利事業
  于凌波
     

綱要

李炳南(一八九○—一九八六),名豔,號雪廬,山東濟南人,早年從梅光羲學唯識,皈依於印光大師,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,三十八年來台,以在台中法華寺講經因緣,組織台中佛教蓮社,發展各地布教所至三十餘處,帶動全省念佛風氣,以後陸續創辦慈光圖書館,慈光育幼院,佛教菩提醫院,台灣省菩提救濟院,救災恤貧,施醫捨藥,收容老人孤兒,績效卓著,是早期推動社會救濟事業的典型,故介紹及探討其事蹟之過程。

一、前言

社會福利事業Social and welpare Services. 在我國舊稱「社會救濟事業」、或「社會公益事業」,其稱為「社會福利事業」者,是近年——近二十年左右的事,並且是接受歐美國家所使用的名詞。

歐美民主先進國家,早期亦只有消極的社會救濟事業,而沒有積極的社會福利事業,如英國早在十七世紀之初,即有「伊麗沙白濟貧法」的訂定,並且將管理濟貧的責任,委託給教區辦理,這是社會救濟與宗教結合的先例。美國於十七、十八世紀間,大體上亦仿效此種辦法,但此種方式亦有其缺點,即教會之救濟,只限於其本區之教徒,而非教徒不在其列,到二十世紀初葉,社會福利事業逐漸為各國政府所重視,並且逐漸走上制度化。

在我國,早期農業社會時代,政府與民間,亦均有社會救濟的觀念,如某一地區有災變發生,政府有賑濟的責任;而民間之慈善團體,亦踴躍參與,伸之以援手,即在平時,民間慈善團體,亦以施醫捨藥、救災恤貧,以至於設立老人院、育嬰堂等機構,為其份內的工作,並且這些工作,多有佛教人士參與其中。事實上,農業社會時代,佛教寺院即兼有救濟機構的功能,此種事例,不勝枚舉,因非本文重點,此處不再詳述。

在台灣,近二十餘年來,佛教寺院及居士社團,更積極的參與了社會救濟事業——即我們現在所稱的社會福利事業,其績效最著者,如證嚴法師所主持的「慈濟功德會」,有會員三百萬人,其濟助區域遍及於台灣、中國大陸、以及及於蒙古、非洲災區,此一事實,世人皆知。

然而,早在四十餘年前,在台灣最早推動佛教弘法及社會救濟事業者,是山東籍的李炳南居士,茲為介紹李炳南居士所推動的社會救濟事業如下:

二、李炳南居士的生平

李炳南,名艷,字炳南,法名德明,晚年號雪廬老人,他出生於公元一八九○年(清光緒十六年),逝世於公元一九八六年(民國七十五年),世壽九十七歲。

他是山東省濟南府人,世居濟南城南券門巷,他的父親壽村公,是中產之家,所以樂善好施,在地方上有李善人之稱,雪廬自幼聰明好學,儒家的四書、五經、諸子、史書,他都循次誦讀,後來畢業於山東法政學堂,他興趣廣泛,多才多藝,所以他後來善詩文、能奏笛、會劍術、兼習中國醫學,無不精妙。

中華民國成立之年,雪廬二十三歲,他約集了濟南的教育界人士,成立了一個「通俗教育研究會」由他擔任會長。他們在市內開設講座,定期演講,並到各集鎮去巡迴演講,鼓吹女子不纏足,女子要受教育,鴉片煙毒之害,以及青年男女不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論,這項社會教育工作,曾受到省政當局的嘉獎和鼓勵。

民國九年,雪廬出任山東莒城縣的典獄長,他眼見監房破舊湫溢,囚犯住在裡面擁擠不堪,他決心加以改善,經過他長久的努力,終於爭取到預算,把監房重予改建,改善了囚犯的生活,他在監所施以德育教化,讓囚犯改過自新,重回社會做人。

這時,清末佛學大師楊仁山居士的學生、江西南昌人的梅光羲(擷芸)居士,任山東高等檢察廳廳長。梅擷芸(一八八○—一九四七)在光緒二十四年考中舉人,後來留學日本,畢業於陸軍振武學校及早稻田大學,是一位文武全才,他曾從楊仁山居士學佛,精於唯識學,他在濟南的大明湖畔開設佛學講座,講授唯識,這時雪廬拜梅光羲為師,從光羲學習佛學中的唯識學。

 

民國十六年,國民革命軍北伐,兵臨莒城,縣知事棄城逃走,雪廬以典獄長的身份,聯絡城中士紳,指揮軍警維持秩序。到民國十九年,閻錫山,馮玉祥反對中央政府引發的中原大戰,莒城被圍數月日,遭炮火轟擊,城中缺糧,人民餓死者極多,這時雪廬也在城中,他偶然讀閱一冊豐子愷的《護生畫集》,感到要消弭戰爭,根本之道在於戒殺護生,這時他立下誓願,如果這一次兵難不死,他以後一定終身茹素,後來莒城解圍,他實踐誓言,終生不再肉食。

這時,一代高僧印光法師,在蘇州辦了一個「弘化社」,專門印贈佛書,遠地的人附上郵資書即寄去,雪廬來信索取,很快就收到《學佛淺說》,《佛法導論》等一類的小冊子。他讀後,對於印光法師佩服萬分,後來遇到一位居士,是印光法師的弟子,願意為他寫信介紹,以此因緣,雪廬就以通信方式,皈依於印光法師,法師賜給他的法名叫「德明」。以後他就常與印光法師通信,請教佛法上的問題,大約在民國二十三、四年間,雪廬曾專程到蘇州報國寺,參謁印光法師。法師正在閉關,破例接見;法師接見一般信徒,最多談十多分鐘,而接見雪廬,開示竟日,到他辭別出來的時候,已經明月在天了。

民國二十三年,莒縣重修縣志,擔任總纂的是翰林出身的莊心如太史,莊太史約雪廬擔任分纂,雪廬就由獄政轉任修縣志的工作,莒縣縣志中軍事、司法、古蹟、金石四門,是雪廬執筆撰寫的。三年縣志修竣,莊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擔任秘書,未久晉任為主任秘書。自此,他與時年二十歲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,結下了為時垂五十年深厚的友誼。

民國二十六年「七七事變」,中日戰爭爆發,華北各省相繼淪陷,未幾日軍復在上海發動「八一三」戰爭,南京受到威脅,國民政府遷都重慶,雪廬亦隨著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到了四川。在重慶時,雪廬一日經過長安寺,聽人說太虛大師駐錫寺內,雪廬對太虛大師仰慕已久,他即到寺內請求謁見。及至見到太虛大師,發現梅光羲居士也在座,師弟見面,彼此欣喜,光羲向太虛大師介紹了雪廬的情形。太虛大師正要找人到監獄弘法,他認定雪廬是最佳人選,於是就命雪廬和一位四川籍的定九法師,擔起了監獄弘法的任務。雪廬和定九走遍了重慶及其附近各縣的監獄,去作佛學演講,勸犯人改惡向善,很有績效,太虛大師特別題了一幅字送給雪廬,以示慰勉。

中日戰爭期間的重慶,日本飛機經常去轟炸,這時奉祀官府遷到西郊的歌樂山,雪廬也陪著孔奉祀官到歌樂山居住。他發現山頂有一所破舊的寺院,匾額上題著「雲頂寺」,寺中沒有和尚,兩側寮房卻住了些公教眷屬,但大殿上掛著一塊「佛學演講會」的牌子,並且是太虛大師所寫。雪廬去請教大師是怎麼回事,大師告訴他「雲頂寺」是佛教會所有,掛一塊牌子,不過是保護產權的意思。雪廬向大師請求說,他願意在寺中開設講座,定期演講。大師同意,雪廬在寺中開設講座,聽眾逐漸增多,數年之間,成了一個居士會,大家捐錢重修了廟宇。

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,三十五年奉祀官府復員回南京,他曾三次隨著孔奉祀官返回曲阜,祭祀孔林,僅只回到濟南過一次探視家人。他在南京時,以普照寺及正因蓮社為道場,講經弘法。三十八年大陸戰局惡化,政府播遷台灣,奉祀官府也隨政府遷台,雪廬隻身陪著孔奉祀官來到台灣,他的家屬留在濟南故里。 來到台灣那一年,雪廬年六十歲,這在別人,是已入暮年,該到退休的年齡了,而在雪廬,這正是他弘法事業的開始,這以後的三十八個年頭,他啟發了台灣的念佛風氣,也推動了一連串的社會救濟事業——我們現代所稱的社會福利事業。

三、創辦蓮社、圖書館、育幼院

三十八年二月,雪廬老人隨同孔奉祀官抵達台灣的時候,奉祀官府設於台中市復興路的一條陋巷中,他帶著幾名文書事務人員,在一幢日式平房中辦公,辦公室旁的六蓆小房間,就是他個人的生活起居之所。他把公務安頓好之後,即開始尋找他的弘法場所,他找到一所「法華寺」,和寺中住持洽商在寺中講經,住持同意,他就在寺中開講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四十二章經》。他是一位有執照的中醫師,他就在寺中開設中醫診所,免費為人診病。他又在寺中佈置了一間圖書閱覽室,放置了很多初機佛書,供人閱讀,這樣,「李老師」的名聲就傳播開來了。

   

過了幾個月之後,他弘法的場所逐漸的增多了。台中的靈山寺、寶覺寺、慈善寺、慎齋堂等處,都請他去講經。原來台灣在日人統治期間,佛教衰微,能講經的法師不多,民國二十九年,斌宗法師由大陸學法回來,在南北各地講經。三十七年秋季,慈航法師由南洋受聘回國,才有了外省法師來台灣講經。三十八年初,大陸法師還沒有渡海來台,或初來台者尚未展開弘法,所以雪廬老人在中部弘法,很快就為本省的緇素兩界所接受與歡迎。

台灣光復之前,龍華教一系的齋教很發達。像台中的贊化堂、慈善堂;豐原的龍意堂等,都是這一系的齋堂,這些地方也請雪廬去講經。日久之後,齋堂中的許多信眾改信了佛教,隨雪廬老人修念佛的淨土法門。

雪廬老人學佛,初學唯識,後來也學過禪、學過密、而最後皈心於淨土。所以他講經弘法,仍是以淨土為依歸,三十九年的下半年,他與隨他學佛的弟子們,如立法委員董正之,台中市議長徐灶生、地方士紳朱炎煌、張松柏等,共議籌組佛教蓮社。四十年元月,台中市佛教蓮社正式立案成立,社址暫設於台中法華寺內,雪廬老人當選為首任社長,未幾,蓮社社員許克綏、朱炎煌二位居士,捐款買下了綠川旁的一棟民宅,做為蓮社社址。以後又經過多次的擴拓與改建,就成為現在台中民生路巍峨壯觀的台中佛教蓮社。

——台中佛教蓮社,是台灣第一所淨土道場,也是第一個居士組織的佛教社團。由這個蓮社,以後發展出三十多個分支機構——各地的佈教所,帶動了全省的念佛風氣。

在《雪廬述學彙稿》之八、《雪廬詩文集》中,收有「台中蓮社碑記」一文,錄之如下,以見其因緣:

「自廬山諸賢,肇基蓮社,淨土一宗,遂大弘中夏,佛日固因以彰,而世風亦賴以歸淳焉。吾華之有台島,若印之有錫蘭,不但形同,旦均為佛法之寄藏。惟台學習,淹入時潮,尚乎乘急,以致行解定慧,呈有不均之感。辛卯之歲,國內淨業修士,□集中台,播揚斯道。閭閻聞而欣之,景前迪後,乃有建社之倡。首由許克綏、朱炎煌兩居士施貲,先購得綠川南湄民舍一所,繼之淨財齊輸,不數月而莊嚴梵宇,涌出中逵矣!從茲修講並進,恆無虛時。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,故南北名城,蓮社競起。不圖十萬佛緣,重見海外。夫江河之浩蕩,實源濫觴之流。於斯盛美,寧無歸歟?是以此次布施,有關風勸,似未可泥於破相,僅隨其私德也哉。爰識因緣,以企興乎來者。」

台中佛教蓮社,不僅是蓮友共修的道場,同時也具有社會救濟的功能。蓮社於每年冬季年關將屆之際,舉辦貧民救濟,對於全市貧戶,每戶發白米一斗,現金若干,以及禦寒衣服等。這在數十年前,社會尚處於貧困情形下,給予低收入的貧戶極大的幫忙。

冬令救濟,是每年例行的工作。遇有天然災害發生,蓮社社員更是全力動員,出錢出力,參加救災工作。例如民國四十一年冬季,台灣南部發生極嚴重的風災;四十六年秋季,台灣中部發生的「八七水災」,蓮社聯絡了慈光圖書館,靈山寺、菩提樹月刊等單位,展開募捐救災運動。先後捐出白米數萬斤,現金數萬元。(那時的一元有現在一百元以上的購買力)。

雪廬老人繼蓮社之後創設的第二個機構,是具有社教功能的「慈光圖書館」。原來蓮社雖已建有社址和講堂,但數年之後,蓮社的講堂已不敷容納眾多的聽眾。這時就有籌建圖書館的計劃。蓮社中慧班女青年首先響應,以義賣各種縫紉品及手工紙花來籌集經費。這當然是「杯水車薪」,幫不上大忙。四十五年七月,由章嘉大師、莫德惠、趙恆易、孔德成、蔡運辰、周邦道、徐灶生、朱斐、及雪廬老人等名流居士具名,寫了一份「台中佛化圖書館籌設緣起」,雪廬老人也寫了一篇「樂捐啟文」,刊登在「菩提樹雜誌」上。以後得到各界善信的捐助,乃以四十五萬的價格,在中市柳川西路買下一處舊工廠的廠房,加以改建,有容納千人的講堂,及書庫、閱覽室、和附屬房舍,並以「私立慈光圖書館」的名義,在教育部立案成立,由雪廬老人出任首屆董事長及館長。

續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