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三八) ●智果

《述》十末云:「(法身)諸門分別有七」,如次:

△自受用身還依自土

《論》十云:「自受用身,還依自土。謂圓鏡智相應淨識,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,因緣成熟,從初成佛,盡未來際,相續變為純淨佛土,周圓無際,眾寶莊嚴。自受用身常依而住,如淨土量,身量亦爾。諸根相好,一一無邊。無限善根,所引生故。功德、智慧,既非色法,雖不可說形量大小,而依所證及所依身,亦可說言,遍一切處。」自受用身,即自報身,謂諸如來,內智湛然,照真法界,盡未來際,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之身。自受用身,還依自受用土而安住。謂淨第八所變自受用土。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,一旦因緣成熟,從最初成佛起,至盡未來際,此圓鏡智,即相續不斷,變現眾寶莊嚴,周遍圓滿,無有涯際(無有邊際)。如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所住依果(即依報),亦有無量種種莊嚴。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。如是功德,皆因諸波羅蜜等,無漏行熏,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,具足無量樂相故,說為報身。」

△他受用身亦依自土

他受用身,係由平等智所示現之微妙淨功德身,乃為住十地菩薩所現之身。

奘公之《八識規矩頌》云:「如來現起他受用,十地菩薩所被機」,他受用身,係諸佛如來,由平等智,示現微妙淨功德身,居純淨土,為住十地諸菩薩眾,現大神通,轉正法輪,決眾疑網,令彼受用大乘法樂。他受用身,即能被之佛,十地菩薩,乃所被之機。

《論》十云:「他受用身,亦依自土,謂平等智,大慈悲力,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,隨住十地菩薩所宜,變為淨土,或小或大,或劣或勝,前後改轉。他受用身,依之而住,能依身量,亦無定限。」謂他受用身,亦依他受用土而安住。平等智之大慈悲力,由往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,如《淨名經》所言:「直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不諂(質直無諂曲之心)者,來生其國;菩提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,來生其國」等。

又隨著安住於十地之機宜,變現淨土,謂初地所見淨土,望於二地,為小為劣。展轉乃至第九,望於第十法雲地,為小為劣。即前地所變之淨土為小為劣,後地所變之淨土為大為勝!

《唯識開蒙》下:

問:報身體?

答:四智菩提,無漏五蘊。

問:報土體?

答:無漏色蘊。

問:能所依?

答:根根塵塵,遍周沙界。情器有異。情為能依,屬報身;器為所依,此實報土。

△他受用身亦依自土

《論》十云:「他受用身,亦依自土。謂平等智大慈悲力,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,因緣成熟,隨住十地菩薩所宜,變為淨土。或小或大,或劣或勝,前後改轉。他受用身,依之而住,能依身量,亦無定限。」

問:他受用身,何土所攝?

答:他受用身,亦依他受用土。

問:此土依何識現?

答:謂平等智相應淨識,大慈悲力之所變現。由昔因中,修利他行,為淨土緣,故成佛時,不捨利他。隨十地菩薩,所適應之機宜,以平等智大慈悲力,變為淨土, 大小勝劣,形量不定。他受用身,依止此土。所依之土,既無定量,能依身量,亦無一定之大小局限。

上來自他受用身依報土,已略釋訖。

△變化身依變化土

《論》十云:「若變化身,依變化土。謂成事智大慈悲力,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,隨未登地有情所宜,化為佛土。或淨或穢,或小或大,前後改轉。佛變化身,依之而住,能依身量,亦無定限。」若變化身,則是依變化土。謂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,由於往昔所修持利他之無漏淨穢佛土,一旦因緣成熟,隨著尚未登地之地前菩薩、二乘、異生(凡夫之別名)所適應機宜,變化佛土,或清淨如阿彌所化之極樂國土,或污穢如釋尊所化之娑婆國土。

或小或大,如《維摩詰所說經‧佛國品第一》載佛言:「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。」菩薩隨著他所教化之眾生而獲取佛土,或宜順導(順著好的發展趨勢,加以引導者),則現淨土而攝受之。或應逆化(以違逆之方式來教化眾生者,如《佛說鬼子母經》載佛化鬼子母時,先匿其愛子,繼而動之以情,說之以理,遂使鬼子母,改過向善,護持佛法)。

淨穢大小,前後改轉(更改轉變)者,淨如螺髻梵王,見此釋迦佛土,無非七寶;穢如身子(舍利弗尊者之譯名)所見,唯瓦礫、荊棘等。大小例知。

又《論》文中,「能依身量,亦無定限」者,由機(根機)不一故,或見千丈,或唯丈六,乃至或有見佛,只三尺等,無有一定。

上來「三身依土門」,已略釋訖。

(待續)
【前期連結】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三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