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懷德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別教十二因緣──無明、行

首先看(一)「無明」和(二)「行」,這是能引的兩支,能夠引界外的聖人,落下變易生死的種子。那是什麼呢?「二乘偏空」,二乘的聖人已經斷了見思惑,沒有分段生死,悟入真空,證得偏真涅槃,如前文所說,自以為灰身泯智,其實是換了一個境界,到了三界外的方便有餘土。他的「無明」就是偏空,執著於空,還不懂中道實相的真實義。偏空之後引生出什麼呢?「界外偏真無漏行」,已經證得真諦,所以所行都與般若空相應,都是無漏(無見思煩惱)之行,但因執著於空,就無法懂得中道實相義。

相對於二乘人,菩薩則是「偏有」,前文說過,別教的菩薩從空出假,遊戲神通來廣度眾生,偏在「有」邊,雖然也證到空,但這時候偏重在有,究竟尚未悟到中道實相之理。由此引生的「行」,即界外的「入假神通行」,從空入假、遊戲神通,廣度眾生的六度萬行。所造的業是屬於亦有漏亦無漏的善業,因與空、真諦相應故無漏,但出假的神通行則屬於有漏,不過也不全然是凡夫的有漏。

有了上面能引的兩支,就有了因又有了緣,他當下就在自己的八識田中,落下相應意生身的五蘊種子,此五蘊是屬於很微細殊妙的界外五蘊。吾人凡夫落下的是分段生死的業種子,他落下的則是變易生死的業種子。二乘人是無漏業的種子,大乘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善業的種子。此中內容大不相同,十分微細。

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

如此,有這第(三)識種,就同時具足後面的(四)「名色」、(五)「六入」、(六)「觸」、(七)「受」,此即已包含所引的五支。詳細來看,二乘人的「名色」是落下無漏的五陰身種子,而菩薩既然是亦有漏亦無漏業,所以他的五陰就是落下亦有漏亦無漏的五陰身種子。這裡講五陰,是為了收攝名色支,而攏統言之。至於長出的六根身,二乘人已開發一切智,所以是慧眼、慧耳等,六根皆是慧。到了菩薩則已開發道種智,所以是法眼、法耳等,此仍然就六根的種子說。

「觸」,他們與外面接觸的是什麼境界呢?二乘人是「緣偏真諦理」,證到真諦,所以他時時刻刻攀緣著偏真諦理相應的境界。菩薩則知真亦知俗,所以所緣則是「界外勝妙境界」。至於感「受」方面,二乘人證入空,所以是「無漏的正受」;菩薩從空入假,所以是「亦有樂亦無樂受」。可見若是與無漏行相應,就是無漏正受的樂;若是與神通行相應,則是亦有樂亦無樂的受用。這是所引生的五支。

愛、取、有

下面又有能生的三支,來滋潤變易生死。(八)「愛支」:二乘人有「愛」,即執著偏真涅槃,緣界外無漏正受,而「起涅槃法愛」;菩薩則緣三界外之勝妙境界,而「起神通法愛」,執著遊戲神通。接著進一步「深生取著」,而有(九)「取支」;更進一步滋潤變易生死的識種,而令變易生死種子開始發芽,「令生有芽」,此即第(十)「有支」。

生、老死

最後便有(十一)「生」及(十二)「老死」,所生的二支。二乘人即招感二乘的意生身,有方便土的不思議變易生死;大乘菩薩則招感菩薩的意生身,有實報土的不思議變易生死。雖然這裡也說生、也說老死,卻不同於凡夫的分段生死,由一胞胎,換另一胞胎;而是在接著斷塵沙、無明之中,由於因移果易,其意生身與國土依報,隨之轉換,更加殊勝、更加微妙而已。

不思議六度十度

至於別教的「不思議六度十度」的內容:六度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其名相意義,與前二教略同。十度者,原六度中之第六「般若度」,此屬根本實智;由根本實智,所生起的後得權智,再另開出「方便」、「願」、「力」、「智」四種權智,共計為十。

前六度實智,重在自度;後四度權智,重在度他,故十度等於涵蓋了萬行。而所以稱為「不思議」者,主要在於別教的菩薩,行六度十度法門時,一一度中都能攝一切法、能生一切法,乃至能成一切法,所以其數無量無邊,此自然不是凡夫二乘人所可心思、所可口議者,故名不思議六度十度。

([維摩詰居士圖]圖說:菩薩,緣三界外之勝妙境界,而起神通法愛,樂於遊戲神通。)
(待續)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三十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