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,齊國東阿、鄄城一帶人,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。
龐涓出任魏將後,忌恨孫臏才能,就暗暗使人召孫臏到魏國來,然後陷害孫臏,使受斷足的臏刑(孫子因受臏刑,故以臏為名)與黥面,並貶為奴,想使孫臏永世不得出來做官。適巧齊國使者來到魏國 大梁,孫臏私下得機會見此使者,使者認為孫臏是奇才而救了他,帶回齊國,介紹給大將田忌,獲得田忌善待。
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賽馬,孫臏教田忌用下駟對應對方的上駟,以上駟對中駟,中駟對下駟,三戰兩勝的穩操勝券法,使田忌佩服而推薦給齊威王。威王問孫臏兵法,知其為大軍事家而任命他為將領。
不久,魏國出兵攻打趙國,趙求救於齊,齊威王要用孫臏為將。孫臏深知將帥威嚴的重要,認為受過刑的自己不宜擔任主帥而辭謝。於是以田忌為將,孫臏為軍師,坐車中出計謀。孫臏此舉豈僅是一點謙虛之意的表達?實乃對用兵之道的尊重。
而於此戰役中,孫臏所用兵法在一「虛」字而已。因魏軍強兵在外,魏都大梁守備空虛,於是用「批亢搗虛」兵法,也就是避開實力強處,攻打空虛處,如此自然會形勢急轉而阻擋了魏軍。於是直攻大梁,逼使魏軍倉促回救,兩軍在中途桂陵相遇作戰,大敗疲憊的魏軍,這就是攻其不備、攻心為上的兵家要則。
十三年後,魏軍攻韓,田忌與孫臏率齊軍救韓國,誘殺龐涓。其方法是:先逐步逼近魏國後方,迫使魏軍必須撤離韓國而回國相救。當齊軍一入魏國境內紮營,就先挖供十萬人吃飯的竈;次日前進再紮營,挖供五萬人食用的竈;第三天只有夠三萬人用的竈。龐涓隨後趕到,見此情景認為齊兵膽怯逃亡,故人數越來越少。果然龐涓因此輕敵,隨即拋下步兵輜重,只帶精兵,晝夜兼程追趕孫臏軍隊。
孫臏估計行程,兩軍將相會於路狹又險阻的馬陵,於是就在這裡設下伏兵,並將一棵樹幹去皮,刻上「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」。又與士兵約定,一旦大樹下有人點火,就萬箭齊發。龐涓到此,見樹上彷彿有字,點火照看,就被齊發之箭射傷。魏軍大亂走失,龐涓自知陷入敵計而徹底失敗,於是自剄而死。孫臏因此揚名於世,他的兵法亦得傳世。
太史公「能行之者,未必能言」之語,正可從孫臏誘殺龐涓一事明白其中道理。誠是,孫臏不必為將,不必聲張,即生擒敵人。再看龐涓的猜忌、嗔恨,以致最後死於孫臏計策之下,令人不能不感歎因果照然,從而畏懼因果。
孫臏當年受刑為奴後,能暗中面見並游說齊國使者,因此得以進入齊國,並得到田忌以客相待,最終顯名於世,可見人生際遇順逆的不可預謀,世事誠是禍福相倚,自有定數。
然而孫臏對龐涓一戰,可謂料事如神,但卻無法替自己設防,以躲過龐涓的陷害,此亦說明人生世事早有定數,因緣業報無法抗逆。因果輾轉相生而有因果報應,所謂三世因果報應不爽,故人生為人處事,應當畏果更要畏因,行善方是正途。
總括孫子《傳》,對孫武僅就練兵一事略寫,寫來雖生動,總嫌簡略。對孫臏則詳敘之餘,更以龐涓互作比較,以便自然見出孫臏的優異;同時龐涓雖無傳,其人其事亦藉此可知。其中詳略之別的變化,使全文姿態氣韻生動飽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