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一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懷德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詮別教諦理

別教三乘法已介紹過,接著講解第二十二表──別教之四「詮諦理」,即是詮釋這一教的最高真理。

《教觀綱宗》云:「亦詮顯中二諦,亦詮圓入別二諦」,這是別教詮釋的兩種二諦;此外,別教也詮釋兩種三諦,又云:「亦詮別三諦,亦詮圓入別三諦」。事實上,三諦也離不開二諦。原本經論中大概都只談到二諦:即「俗諦」與「真諦」,所以龍樹菩薩的《中觀論》有云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」。

所謂「二諦」,一是「俗諦」,即世俗人所見的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等等事相,這些通通是「有」;乃至在六道中輪迴生死,從無明而緣行,乃至生緣老死,其中所有正報、依報之事,在迷情的世俗人眼中都是實在的有,此即是「俗諦」。

二是「真諦」,即證果的聖人以其智慧證得的真實理性,因而得見諸法的法性。但是這一切法的法性,小乘人與大乘人所見有淺有深,並不相同。二乘人只見到空,了解這十二因緣所現的假相,因緣合便生,因緣散便滅,所以如幻如化,非有而似有,當體即空,此即是「真諦」。二乘的聖人證得真諦法性,就開啟一切智。

至於大乘人,不但見空,還見空中有不空者在,其不空者即是佛性。由於這不是世俗人眼裡所見的「有」,也不是二乘人所見的「空」而已,所謂非有非空,故勉強稱之為「中」,此即中道佛性。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小乘經典和大乘經典都講第一義諦,但是小乘經典所講的第一義諦,只是單純的「真諦」;而大乘人因為能見到空中有不空,故天臺家就另立名為「中諦」。證得中道第一義諦,就能證到無住處涅槃,這不同於小乘的偏真涅槃,不但不住著有,同時亦不住著空,這才是真正徹底的成佛。

不但《中觀論》上說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以一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」而且《百論》上也說:「諸佛說法,常依俗諦、第一義諦。」所謂第一義諦,也就是真諦。但因為在大乘經典中,所講的空更為徹底,空中見不空,故另立中諦來表示,因此二諦就成了三諦。所謂三諦即二諦,就是這個道理。

顯中二諦

別教有兩種二諦。(甲)表為了介紹別教兩種二諦,順便把前面藏通二教的二諦都列出來做比較,這樣大家就容易分辨其中淺深的關係;另外再把後面的圓教也列出來,這樣就更能明白別教還欠缺什麼。這是為了方便作料揀,主要還是在介紹別教的兩種二諦。

第一是「顯中二諦」:二諦即俗諦和真諦,真諦也叫第一義諦,別教所講的俗諦是「幻有、幻有即空為俗」。所有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三界之中一切的依報、正報等等,在通教人眼中都是如夢如幻、非有似有,這個幻有在通教中就是俗諦;既然是幻有,所以當體即空,這在通教本來被視為真諦。但是來到界外的別教,通教所講的真諦與俗諦,都成了俗諦。

那麼,別教所說的真諦是什麼呢?曰「不有、不空為真」,不是幻有之有,也不是幻有即空之空,而是在空中有不空者在,這才是別教的真諦,這個真諦也就是論三諦時的中諦。但是別教所講的中諦只是「但中佛性」,它非空非有、非染非淨;既不是九法界的染法,也不是佛法界的淨法,而十法界的染淨諸法,卻都由這個中道佛性所變現。

所謂「但中」,意即指它不是一切染淨諸法,而只是一切法所依的中道理體。所以稱「顯中」者,即「別顯中諦」,即特別顯示這個但中佛性來做為真諦;說是「不有、不空為真」,意即真諦超出空有之外,超出空有來顯示中道佛性,此名「顯中二諦」,這是別教所詮釋的諦理。若是後面的圓教,則毋須特別顯示,為什麼?因為圓教的真諦是中道佛性,俗諦也是中道佛性,真俗不二。這留待後面再說。

(待續)
(圖說:別教講的「但中佛性」,既不是九法界的染法,也不是佛法界的淨法,而十法界的染淨諸法,卻都由這個中道佛性所變現。)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