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起是衛國人,年少時家境富裕,他為求功名而四處遊走謀取官職,結果敗壞千金家產。鄉里之人嘲笑他,吳起就殺了毀謗自己的三十餘人,然後向東到魯國,受學於曾子。在離開衛國城門時,與母親訣別,誓言作不到卿相,就再不回衛國。後來母死,他果然始終未回家奔喪。魯人因他的惡行而厭惡他,說他為人殘忍不孝。曾子瞧不起這種為人,就與之斷絕師生關係。
吳起於是勤學兵法,在魯國求將官,適逢齊國攻打魯國,因其妻是齊人,魯君懷疑他無法效忠,吳起為得此官職而不惜殺妻,表示不偏向齊國,魯君就任命他為將軍。在大破齊軍後,魯君因吳起猜忌好殺,不孝不仁,行為不端,終究無法信任吳起而謝絕不用。何況魯國與衛國是兄弟之邦,因重用衛人吳起而背棄兄弟之邦,實在不值得。
吳起被魯君辭謝,因聽說魏文侯賢能而前去投靠。文侯請問一向以善於知人的臣子李克,李克說:吳起雖貪名好色,但用兵之道就算大兵法家司馬穰苴也勝不了。結果吳起事奉魏君,立下攻克五座秦城的大功。
吳起將兵之道,即與士卒共禍福,一切待遇與最下級的士卒一樣,甚至為士卒吸吮疽瘡的膿汁,這般施恩惠,使得士卒甘心為他冒死作戰。魏文侯因此認為吳起善於用兵,為將廉直公平,得士卒忠心,故認命他為西河守,是西河最高長官,率軍抵抗秦、韓二國。
魏文侯死,魏武侯繼位,某日乘船於西河中游,武侯見山河險固而志得意滿,吳起告訴武侯,國家安全最終是「在德不在險」,若國君不修德政,臣子、人民都可能背叛,山河險固又有何用?武侯聽了很受感動。可見吳起除善用兵外,亦知仁政、武霸的區別,此種見解乃真知兵略,而非僅謀詐求勝的計謀而已。當然,若只是知道而作不到,亦是枉然。
吳起治理西河,表現卓越,卻多次無法拜相,當平庸的田文擔任相國時,吳起自是不悅。和田文交談後,領悟到在少主即位時期,國內政情動盪不安,為相要能調和內外、鞏固中央,自己這方面能力確實不如田文,於是釋懷。
然而田文死後,駙馬公叔繼任,公叔自認才能不及吳起,頗受威脅,於是設計使吳起離開魏國。公叔的僕人獻計,讓公叔對武侯說:吳起是有大才略的人,可能無心久留魏國,有往大國發展的野心。不如許配公主以挽留吳起,若不被接受,就表示吳起已生離去之意。
武侯同意後,公叔以家宴邀約吳起,讓妻子故意表現出驕橫態度,吳起見狀,擔心皇室公主對夫婿都如此自大無禮,就拒絕了武侯。武侯不能明察,竟起疑而不再重用吳起,吳起也恐懼會惹禍上身,就離開魏國,到楚國去。
楚悼王拜吳起為相國,吳起彰明律令而少用恩澤;淘汰冗員,節省財力,而擴張兵力。種種改革後人稱為吳起變法,認為影響後期秦國 商鞅的效法。尤其吳起戰無不勝,功無不克,勢如破竹的攻陷各國,使楚國強盛之餘,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。
但宗族貴戚權益因變革而受損,自然痛恨吳起,於是等楚悼王一死就群起追殺吳起。吳起躲入楚悼王屍首旁,仍被追趕者射死,悼王屍體亦中箭。太子肅王即位,下令格殺射箭於楚悼王者,因此被牽連全族而處以極刑的有七十餘家。這也算是為吳起平冤,只不知吳起伏屍避難的做法,是出於走投無路?還是心生一計,回報追殺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