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倫采風 ●編者

心內心外

學佛,修得何等境界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不可「未會言會」,必須真實了明。過去有一僧人,親近高僧參學,一日向師父告辭,師父送他到門外,指著一塊大石頭,說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你說:這石頭是在你心內?還是在你心外?」僧人答說:「石在心內。」高僧聽了,說:「好好的一箇僧人,為什麼要安一片石頭在心中呢?」真實悟得心性,方知心與物的關係。(見《了然法師法彙•勘明所悟念佛論》)

中文的角色

在國外留學,遇到很多亞洲學生,有日本同學,也有韓國同學。我們相處融洽,彼此常交流意見。他們在自己國家學習的時候,都必須學漢字,甚至背唐詩。中文在亞洲的角色,很像是希臘文和拉丁文之於歐洲人,是亞洲共有的文化資產。(李瑜〈在前世與今生的糾葛之外─中文教育的版圖與未來〉)

雍山比丘

有一比丘,法號雍山,發心弘揚佛法,發願下一生作帝王,有權有勢,可滿心願。清代雍正皇帝在位,大力弘揚佛法,大開出家之門,有人懷疑他是雍山比丘的後身。雍正之前,出家有規範的專法,不得隨意替人剃髮出家。雍正廢了這一條專法,實為難能可貴,若不是懷抱過去的大願,怎能如此?(《倓虛大師法彙•答楊能樞居士函問一則》)

不圖名利

雪公說,來此世間,不離名利二字。乾隆皇帝,在金山寺望江中眾船來往,紀曉嵐說:「名利二船耳。」合乎凡人之情,則需名利。合於聖人之情,則不求名利。名利二字不離,世間聖賢無分,更別論成佛了。蓮池大師千里拜見善知識,所得開示,僅為「不圖名聞利養」,同行者不以為然,而蓮池大師終身執持,受用不盡,成功即在此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明倫采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