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峰宗論》裡的諺語.下 ●藏密

跌法從他得

韓蓮洲,因宿世業障,感得冤親相聚而彼此憎惡,生活中充斥諸多惡因緣,不得不捨去「比丘沙彌律儀」,還俗作居士。蕅祖勸他:

「語云:跌法從他得,燈不剔不明,鐘不擊不鳴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汙泥生蓮華,神奇出臭腐。」

要學諺語:「跌法從他得」,怎麼跌倒,就知怎麼爬起來,如油燈不剔不明,銅鐘不敲不響,他山之石可以治磨玉器,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過失。泥不污爛如何長出亭亭玉立的蓮華?要化腐臭為神奇。我們含藏的本性,時時露出端倪,只要借外力一擊,本性就能迸現光輝。

蕅祖在〈寄徐雨海〉一書,也勸困於牢獄的徐雨海,要「因錯得妙,跌法從他得」,在牢獄裡,孟子說的「動心忍性」,不妨十思百思,這四字是「迺圜中第一法藥」。在困迫笮逼的獄裡,從錯誤中學得教訓,怎麼跌倒怎麼爬起來。「懷聰明慢,眼空天下,世出世法,粗心浮氣」的習氣,若不借牢獄之災的惡辣鉗錘來鍛煉,如何能生入聖賢之域,登佛祖堂奧?

【圖說】怎麼跌倒,就知怎麼爬起來,他山之石可以治磨玉器,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過失。
推人扶人,只是一手。
讚人毀人,只是一口。

不讀《華嚴》不知佛富貴,不讀《地經》不知地獄苦,蕅祖在〈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〉,開示《華嚴經》與《地藏經》實可融通,蕅祖云:

「迷為三惑,悟為三智。逆修為十惡五逆,順修為六度萬行。生死為三界四相,轉依為三身四德。苦即法身,惑即般若,業即解脫。諺謂:推人扶人,只是一手。讚人毀人,只是一口。《大佛頂》謂,如水成冰,冰還成水,詎不信然?」

眾生本具性德,不增不減。若迷而不覺,性德翻成「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」惑。如能覺悟,性德便成「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」。違背性德則造五逆十惡,隨順性德就成了六度萬行。背離性德,落入生死,成為三界的生住異滅。如能轉向依性德而修,便可成就佛的「法報化」三身「常樂我淨」四德。眾生因有「惑業苦」三障不得成佛,其實苦即法身,惑即般若,業即解脫。

諺語說:「推人扶人,只是一手。讚人毀人,只是一口。」推倒人、扶助人,都是這雙手。讚歎人、毀謗人,也只是這張嘴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說:「如水成冰,冰還成水」,水冷卻後結成冰,冰遇熱還原成水,水與冰原是一體,眾生的三障與佛的三德,並非兩樣,只因眾生違逆性德而佛隨順性德,故苦樂不一般。

蝨多不癢,債多不愁

惺谷道壽禪師,未出家前,即與蕅祖「盟千古之交」,蕅祖讚歎他:「為法門每觸時忌,為道友每忘自身」,為維護佛法不怕觸犯時人,常忘身關照道友,慧眼超群,機辯峭拔。蕅祖要他留心微細德行:

「蝨多不癢,債多不愁。世人昧昧,何足與儔。一芥翳天,一塵覆地。最要防閑,學人習氣。未預法流,止名乾慧。開眼尿牀,倍堪慚愧。欲臻二利,須慎細德。輪翼不虧,高遠無失。」

蝨子多了就不覺癢,債務多了自不發愁,世俗人習氣深重,昏昧不明,不值得攜手同行。眼前一粒菜芥子,就見不到天。一塵飛揚,即遍滿大地。學佛人的細微習氣,最須防範。未到初果,還沒預入聖道法流,未證真諦法性理水,只有「乾慧」而已。如張開眼尿床,立地作大夢,讓人倍感慚愧。

學佛欲自利利他,這微細德行不得不謹慎,鳥有二翼,車具兩輪,乃能飛得高,走得遠。

老鼠咬棺材,定有穿日

蕅祖四十一歲,撰《大佛頂首楞嚴經文句》,在〈與非幻〉書信中,蕅祖教他讀《楞嚴文句》的辦法:

「《佛頂文句》,須潛心玩閱,看不透也須苦看,老鼠咬棺材,定有穿日。即此是話頭,是參禪工夫,是《摩訶止觀》。須信得及,守得定,方有真實受用,勉之。」

《楞嚴文句》,讀時須將心沉潛下來,仔細玩味慢閱,看不透也要忍苦的看,如「老鼠咬棺材」雖然沒有一點滋味,也不知何日能咬透,但自有咬透脫時。這部《文句》就是話頭,是參禪工夫,也是天臺宗的《摩訶止觀》。要信得及,守得定,才有真實受用。

皆自真參實悟中來

《說文》:「諺,傳言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傳言者,古語也。」所以諺語是前代流傳下來的古訓。它是透過細密觀察和人生經驗,經過無數人的彫琢,沿用而成的簡潔語句。一兩句的諺語,言淺而意深,有些諺語如罵人,如戲謔,但是蕅祖引來,恰到好處,如水乳交融,函葢相合,無一字一句隨便,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」,有趣又生動,令人醒豁難忘,依之循之,自可深造之以道。

(全文完)
【圖說】推人扶人,都是這雙手。佛與眾生同具性德,眾生違逆性德而佛隨順性德,故苦樂不一般。
【前期連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