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六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懷德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人四依

針對「依法不依人」和「依義不依語」的原則,或問:佛不在世了,若是初學者未能正確解讀經論,如何依法?關於這一點,不得已要依人,佛在《涅槃經》中又提出「人四依」,因這四種人確有修證,不會講錯,可依法講,所以依其人也等於依法。

在佛學大辭典中,相關的關鍵詞有「人四依」、「四依大士」,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各有四依。若是學小乘,以藏教為主,內凡四加行位為初依、初果聖人為二依、二三果聖人為三依、四果阿羅漢為四依。若是學大乘,以別圓二教為主,別教之人四依,地前三賢位人為初依、初地至六地菩薩為二依、七地菩薩為三依、八地至十地菩薩為四依。至於圓教之人四依,即以證到五品弟子位和六根清淨位為初依、十住菩薩為二依、十行十回向為三依、十地以及等覺菩薩為四依。

因為智者大師親證五品弟子位,所以後人尊稱他為初依大士,那麼他所講的教部,當然足以作人天的依憑。過去雪公講經時常謙稱自己只是錄音帶,所講皆依祖師註解,其實就是不敢夾雜有自己私意的關係。即如身為初依大士的智者大師,在他的教部當中,縱使有所創見,也都是根據經論而來,正所謂「引諸經以增信,引諸論以助成」(荊溪大師《止觀義例》語)。現在介紹的五十二階位菩薩,也是如此。

菩薩五十二階位

第一是根據《纓絡本業經》,此經列在三藏中的律部,大乘經典往往經、律混同。此經「明四十二位」,少了十信位,它含括在十住的第一住──「發心住」中,即在「發心住」時修十種信心,修滿才入初住,所以十信位沒有另外別列。

其次《華嚴》是「明四十一位」,少了十信及後面的「等覺」(以第十「法雲地」含括等覺)。《金光明經》,立十一個階位,說明十地與佛果。而在《勝天王》的般若經典,則是說明十地位。到《大般涅槃經》則明菩薩「五行」,這先前曾介紹過,是菩薩的五種修行階位。前面三行(聖行、梵行、天行)是根本智、實智,後面的「嬰兒行」、「病行」,則是從「根本智」起「後得智」,為從實施權的權智。《仁王般若經》列出了五十一個階位,少了後面的等覺。在《仁王般若》中,把十信位橫列開來,而在《纓絡經》,初住位中就含著十信。前者是橫著論,後者是豎著論。

智者大師在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中,提出菩薩完整的五十二個階位,是「正依《纓絡》,列四十二位」,然後「兼依《仁王》加十信位」,如此而成立了五十二個階位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智者大師親證五品弟子位,後人尊稱為初依大士,足以作人天的依憑。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