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禮彌陀 步步絕娑婆.上
●念西


一〇七年四月,臺中蓮社中正班副班長江朝宗老居士,每日禮佛千拜。前不久臥床不起,交代清楚,形將往生。經蓮友發心每天固定時間陪伴念佛一炷香,至第七日,江老居士已經能夠自己禮佛,及到蓮社念佛。

這件事除了印證印光祖師開示的「若肯放下一切,一心念佛,若世壽未盡,就會速好。若世壽已盡,即往生西方。然不可求病速愈,只可求速往生。求病愈,若壽盡,便不得往生。求往生,若壽未盡,則速得痊愈。」還特別突顯禮佛的功德利益。

大約三年前,末學突然半夜牙痛,忍了一天,已是半邊臉頰腫痛,只好求醫。西醫及中醫皆藥石罔效,且消炎藥愈吃分量愈重,甚至被誤診為三叉神經發炎,最後大醫院的名醫判定為急性鼻竇炎,須擇日手術將膿血引出,醫生說病因至今不明。

由於業障深重,年輕時三次手術下來,疤痕幾已涵蓋整個身軀的一半,深知西醫手術對身體確實有很深的傷害,因此畏懼再次手術。此時,小犬勸末學禮佛,他說自己在拜三千拜時,曾經有一晚,鼻子不自覺流出大量的惡臭綠涕,爾後鼻子就不再有過敏和鼻竇炎。此時不信彌陀更信誰?才拜第一天,一邊拜,腥臭的黃涕,就汩汩流下,就這樣,一星期後,西醫都驚訝怎麼鼻竇內的膿都不見了?

有此親身體驗,末學對「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;禮佛一拜,罪滅恆沙」偈中,禮佛的究竟義理,亟欲深入了解。

  經疏記載‧功德利益

禮佛的真諦、方法,以及功德利益,在大小乘經典、注疏都可查到。

一、《華嚴經•普賢行願品》

《普賢行願品》第一願即「禮敬諸佛」。禮敬諸佛的意思,不是只禮敬一尊、兩尊佛,而是把十方三世的佛剎都碎成「極微塵」,每一個極微塵都算一尊佛,普賢菩薩所禮敬的佛,就是那麼多。這種功德,多到難以想像。

普賢菩薩,以過去跟普賢如來學得十大行願,深信不疑,深深解悟極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世尊,都在他的眼前。就像拜一尊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眼前一樣。普賢菩薩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,來修禮敬諸佛的功德,沒有間斷。

二、《法華經•常不輕菩薩品》

常不輕菩薩,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,行菩薩道時的一位化身菩薩。他在行菩薩道時,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,專行「禮拜」一門,常不輕菩薩說:「我不敢輕視汝等(你們)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故大家稱他「常不輕」,就是常不輕慢一切人。

他得到六根清淨之後,不僅沒有命終,反而更增長壽命,到二百萬億那由他歲,以後又得遇供養、親近無量諸佛,因生生世世受持、讀誦、演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後速證佛果。

【圖說】常不輕菩薩行菩薩道時,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。
三、《佛說灌頂經》

《佛說灌頂經》中說:「若未終時,禮拜十方諸佛,命終之人,所生之處常得值佛。千劫萬劫億萬劫數,重罪之殃,無不得脫。」人如果在命終之前,禮拜過十方三世諸佛,命終之後不論轉生何處,都能值遇佛陀;而且,千劫、萬劫乃至億萬劫中,所造的重罪之報,都將獲得解脫。

四、《雜寶藏經》

王舍城中,有一長者天天前往佛陀講經的地方。妻子於是起疑,便問丈夫每天都去哪裡?丈夫說:「我到佛陀那裡。」妻子問:「你為什麼要常去?佛陀長相能勝過你嗎?」於是,長者讚嘆佛陀的種種功德給妻子聽。妻子聽後心生歡喜,立即乘車到佛陀處所。這時在佛陀身邊,有國王、大臣圍得水泄不通,無法靠近。她只好遠遠地向佛頂禮,便回城去了。

不久,妻子去世,生到三十三天,在天上她一觀察,心裡就明白了,於是從天上來到佛所,聽佛說法,隨即證入預入聖流的須陀洹果。她感激讚嘆:「得佛恩重,一禮功德,使我生天。」原來佛陀對我的恩德如此深重,僅僅一個頂禮,便讓我生到天道!

五、清涼國師十種禮佛

《法苑珠林》載,印度勒那摩提三藏法師,在北魏時代,來到洛陽,住永寧寺,他傳授七種禮佛的方法。後來清涼國師在《普賢行願品別行疏》更加了三種,成為十種,名字稍有不同,但意思一樣。

(一)我慢禮:身體一上一下的禮拜,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樣,身體雖在禮佛,心中毫無恭敬。這樣的禮佛不僅沒有功德,還有罪過。

(二)求名禮(唱和禮):拜佛時裝模作樣,見有人來,假裝現出威儀,口唱佛名,身行禮拜,讓人家讚歎他很認真,內心只是追求外境,稱為求名禮。

(三)恭敬禮:五體投地,兩手接足,心存殷重。佛在世時,弟子們禮佛,必須將自己的頭,碰在佛腳上,即是以自己最尊貴的頭,禮佛最下的足,才稱最敬禮。

(四)無相禮:我們凡夫作觀想,要以智慧觀察佛的境界,遠離「能禮」、「所禮」之相,不要起禮佛的執著。因為,所禮的佛,真空無相,能禮的人,也是真空無相,統統把它觀空,才能深入法性,得到禮佛的真實利益。

(五)起用禮:由於修「無相觀」,而悟到諸法無「能」無「所」,這是得到了「真空理體」。須知「真空不空」,有體就起用,觀想能禮的人,所禮的佛,盡虛空、遍法界,猶如影像,普遍一切;才能達到「妙有」的境界。

(六)內觀禮:再進一步觀想,自己具有的覺性,便是法身真佛。一一禮拜,只是自己禮拜自己的法身佛。

(七)實相禮:以上所講的第三種禮,乃至第六種禮,雖然一步比一步深奧;但仍存有自他、內外的差別相。實相禮,則是觀入「實相」。實相平等,無自無他,凡聖一如,體用不二,不住於法,而常禮諸佛。

(八)大悲禮:以上所說的禮,雖然觀智圓明,尚未顯示大悲利生。此禮能明「同體大悲」之心,隨一一禮,皆普代眾生禮,堪稱為菩薩之禮。

(九)總攝禮:第一、第二,不合禮儀,所以除去不用。融攝第三至第八,共六門,由淺至深,以為一種觀想。

凡要禮敬諸佛,先須五體投地,殷重接足(恭敬禮)。接著深入法性,離能禮、所禮之相(無相禮)。再接著以普運身心,禮不可禮之佛(起用禮)。進一步只禮內佛,不向外求(內觀禮)。若內若外,同一實相(實相禮)。隨一一禮,普代眾生(大悲禮)。將這六種禮,融為一種觀想,即「總攝禮」。

(十)無盡禮:觀入「帝網珠」的境界,能禮之自身,與所禮之佛,都像帝網珠一樣,重重無盡。

(見道源老法師《普賢行願品講記》)
六、大佑法師禮佛十種功德

明初天臺大佑法師,是蘇州北禪天臺講寺住持,對於淨土法門,非常專精,有《淨土指歸集》盛行于世。書中引經,說禮佛有十種功德:

(一)得妙色身:相貌端嚴。

(二)出言人信:所說的話,能得大眾信任。

(三)處眾無畏:處在會眾當中,無所畏懼。

(四)佛所護念:能得諸佛菩薩的護持保佑。

(五)具大威儀:不論出家在家,具有令人敬仰的威儀。

(六)眾人親附:受人愛戴,深具人緣。

(七)諸天愛敬:天人恭敬、護持。

(八)具大福德:獲大福報。

(九)命終往生:命終往生凈土。

(十)速證涅槃:往生後很快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恭敬禮,五體投地,兩手接足,心存殷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