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孟嘗君列傳(上)
●王令樾

養士之風

太史公《史記》,有齊國孟嘗君、趙國平原君、魏國信陵君、楚國春申君等四篇列傳,其內容主要敘述多以養士為主。

所謂養士,就是諸侯公卿大夫等權貴者,將有學問、技藝的人納為自己門下食客,提供生活所需,給予優厚待遇,換取食客的奉獻才能,甚至是不惜一死的效忠。而這個食客或稱門客、賓客、門人等,也稱為士。

所謂「士」,原是周代宗法制度中最基層的貴族。這個階層是由貴族、官宦的庶子(非嫡長子)後裔而來。士接受的教育是文武兼備。

至春秋時代,周朝皇室式微,雖周天子依舊,但封建制度形同虛設,士或依附卿大夫,或流落民間,從事喪事上執行禮儀的人,或私人講學傳授知識,於是他們遊走各國,甚為活躍。後期士的身分、性質多所轉變,因此有廣義的定義,包括學士、策士、方士、武士、技藝之人等,而非僅指宗法制度中的士。

春秋戰國時代,權貴們爭相禮賢下士,網羅人才以擴展自己實力,具有才能者自然奔走各國,與權貴相互依存,各取所需,養士風氣也就悄然盛行。尤其是戰國時代,諸侯國彼此傾軋,競相養士以壯大自我實力,造就聲譽,於是形成此一時代的風尚。

士的揮灑空間因此擴大,個個積極周遊各國尋找被任用的機會,於是「士無常君,國無定臣」,固然士為君死的情形常有,但因利益相結合者更多見。遊走各國的士並不固定在一位君主之下,而國君對士也是無用即辭退,故談忠義者少,以利益相交者多。

養士成敗關鍵,主要在權貴者養士的胸襟、心態、識人能力等,不具胸襟則不能敬重人才、禮賢下士,而易驕慢;心態正確則可廣羅天下人才,不使人才不被所用。識人則是最基本的養士能力,否則養士再多,也乏人可用,只充門面而已。

今且就孟嘗君生平事蹟,一窺其養士的得失。雖然他自認為一旦有事,解難不須向外求援,自家門客就足夠,但實際上若論養士的高明,孟嘗君是在信陵君之下的。四公子門下的食客都超過三千人,而且也都充分發揮「養兵千日,用於一時」的功能,但戰國四公子的養士之道顯然有別。

【圖說】春秋戰國時代,權貴們爭相禮賢下士,網羅人才以擴展自己實力,養士風氣悄然盛行。
立為太子

孟嘗君姓田,名文,字孟,封於嘗,故號孟嘗君。父親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,執掌宰相職責歷經三代君王,後來受封于薛邑。

世俗傳言五月生的孩子,若長大後和門戶一樣高,則男害父,女害母,故田嬰要棄養五月五日生下的田文,田文母親還是養育了他。

田文長大後,就以「人是受命於天呢?還是受命於門戶?」「如果是受命於天,則何須多慮?如果是受命於門戶,那就加高門戶,命運自然就改變了,誰能長得如加高的門戶一般高呢!」使田嬰無言以對。

日後田文又趁機勸說父親治理國家之道,他認為齊國的領土沒有擴大,自家卻積貯萬金的財富;財富留給那些幾代之後叫不出名字的後世,卻忘記國家公事日漸缺失敗壞;家中婢妾奴僕衣食極盡享受,而一般才士卻衣食堪虞;最終財富累積萬金之餘,門下竟無一二賢能幕僚。

為此田嬰器重起田文的機敏有謀略,就讓他主持家業,接待賓客。賓客來往日益增多,田文的名聲也傳播到各諸侯國,諸侯國甚至請田嬰立田文為太子。田嬰去世後,追諡靖郭君,同時立田文為太子,繼承薛邑。

廣招門客

孟嘗君在薛邑,招來各諸侯國的賓客及犯罪逃亡的人,捨家業提供他們豐厚待遇。每當接待門客,不以權勢而對人傲慢,甚至不論貴賤一律與自己待遇相同。讓侍史在屏風後記載談話內容,門客離開後,派使者到門客親戚家裡問候,獻上禮物,以示關懷、敬重之意。

有一次孟嘗君接待一個門客,因燈光被遮住,門客認為飯餚必不相同,就放下碗筷要離去,孟嘗君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對照,門客見完全相同而慚愧得以刎頸謝罪。

孟嘗君對門客是多多益善,故從不挑選,一律厚待,所以門客都以為孟嘗君與自己最為親近。

孟嘗君準備去秦國,門客都不贊成。門客蘇代就以偶人寓言婉轉勸說。

木偶人說:「天一下雨,你就要毀了。」

土偶人說:「我是泥土做的,即使毀壞也是回歸泥土而已。但是你卻不知將被水沖到哪裡去。」

蘇代說:「當今秦國有虎狼之心,若去了回不來,不就像木偶被嘲笑嗎?」

孟嘗君聽懂其中道理就不去秦國。日後蘇代也曾勸孟嘗君不要聯合韓、魏二國攻打秦,也省去向西周借兵器和軍糧,最後終能避免一場兵災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孟嘗君準備去秦國,門客都不贊成,蘇代以偶人寓言婉轉勸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