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一九二):泰伯篇.第五章 ●子圓

  泰伯第八

曾子曰: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。」
●圖:宜倫

曾子說:「擁有多才多藝的能力,遇到一事不會,肯向僅有一技之長的人請問;博學多聞,若有一事不知,願向知道此事的人請問;內裡有能力學問,外表看似沒有;內裡能力學問充實,外表卻看似空虛;他人無故來侵犯,也不報復計較。從前我的老友,曾在這五方面實踐力行呀!」

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」,「能」,指多才多藝的能力。「多、寡」,指見聞學識。此兩句是一段,屬於動詞,指自己向他人請問。孔子「入太廟,每事問」,自稱不如老農、老圃,都是「以能問於不能」的實例。孔子學琴於師襄,拜七歲項橐為師,也是「以多問於寡」的模範。《書經》云:「好問則裕」,肯好問,學識能力就日漸淵博精深了。

「有若無,實若虛」,這兩句,又是一段,是靜詞,沒有和他人互動,自己靜靜地所表現出的樣子。「有」,一分也算有。「實」,必須十分具足,才是實。

「犯而不校」,「校」,報復。這一句,是最後一段,也是動詞,是他人向著自己的行動。他人來侵犯,不但不與他計較、不與他辯論,甚至不報復他。

以上五句話,愈往後面功夫愈難,前兩句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」或許可以辦到。次兩句「有若無,實若虛」,能做到就很勉強了。至於最後一句「犯而不校」,更難辦到。

「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」,「昔者」,從前。「吾友」,指顏淵。曾子說這段話時, 顏淵已經去世了。「斯」,指上面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,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」這五件事。為何不直稱顏淵,卻說「吾友」呢?這是學習孔子:「吾之於人也,誰毀誰譽」,對人不隨便批評或讚譽。

《韓詩外傳》,記載子路、子貢及顏淵三人,對於他人待我和善,必以和善回報,看法相同。遇到他人待我不和善,回報的方式卻有不同。子路是「同樣以不和善的態度回報」,子貢是「或進或退引導他向善」,顏淵則「還是以和善對待之」,孔子說:「偏僻而沒有禮義教化的蠻陌之邦,就是用子路的方式。子貢所用的,是與朋友相處之道。顏淵則是與親人相處,仁厚的展現。」

今日鬥爭浮誇的風氣中,更應以本章自勉,不可驕傲自大, 要虛心謙下,腳踏實地,困知勉行,真學問真道德才能生根發芽!

【圖說】曾子說,吾友(顏淵)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」。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