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(三)
●簡智果講述 ●慈瑛、如實整理


「論」,在佛法上,又分二種:

(一)釋經論──即菩薩解釋佛經時,是逐句、逐段之解釋,相當於歷代學者對四書、五經之注疏或注解,是逐句逐段之解釋,如《大智度論》是對《大般若經》之注解,又如《金剛經論》是對《金剛經》之注解。

(二)宗經論──即菩薩依據佛經,發揮議論,成為一部有組織、有系統、有條理之作品,叫「宗經論」。如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宗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伽》、《般若》等百部大乘經之一部著作;又如《成唯識論》是宗《華嚴經》、《深密經》、《密嚴經》、《阿毘達磨經》等大乘經之一部著作。

《往生論》是宗「淨土三經」,說明如何念佛、如何發願、如何回向、如何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莊嚴相的一部論,易言之,這是教我們如何修行的一部論,是屬於「宗經論」。

願生偈

南北朝時代曇鸞大師,在《往生論注》云:「願,欲樂義」。「願」是希望、好樂之意思。希望好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偈」梵語「偈陀」簡稱。「偈陀」,此翻為「頌」。偈頌這二個字是「華梵合舉」的名詞。

「偈頌」也是三藏十二部之一,偈頌之文體,和中國的古詩相似,字數句數都有一定。在佛經中,比較常看到的偈頌,有四字一句、五字一句,或七字一句,不論是幾個字一句,都必須集合四句為一首偈頌,若只二句,則叫「半首偈頌」,若是六句,則叫「一頌半」。譬如《往生論》,一共有九十六句,稱為二十四首偈頌,也稱《願生偈》。

誰發願、渴求、好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《往生論註》云:「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,如來淨華中生,以五言句略頌佛經。」本論之論主婆藪槃頭菩薩,此翻為天親菩薩,不但勸人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自己也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七寶池中,蓮華化生。因此論主天親菩薩就以五言一句之偈頌,一共二十四首,大略地讚頌「淨土三經」中所說的修行方法。

【圖說】《往生論》是天親菩薩研究佛所說淨土三經的心得,與佛之教法相應,故叫「論」。

元代李濟曾作一首詩,讚歎本論作者婆藪槃頭菩薩,詩曰:

唯識論師曾說偈」,唯識宗的「千部論師」天親菩薩,曾經造作《往生論》用二十四首偈頌,表明自己之心志。

彌陀樂國願超生」,他發願和一切眾生共同超越三界,往生到阿彌陀佛之安樂國土。

只因果報無諸苦」,只因為極樂國土之果報,非常殊勝,所謂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。

列聖宗歸道化行」,眾多之聖賢以了生死、證道、教化眾生。所以「往聖前賢,人人趨向」、這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,每一位聖賢千言萬語,最後皆以回歸淨土法門,往生西方,教化眾生,求出三界,求了生死為趨向。

以上論題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,簡稱《往生論》三個字。簡單消文是:本論的論主婆藪槃頭菩薩,依據「淨土三經」造作這一部《往生論》,以二十四首偈頌,叫《願生偈》,來表明他發願要與一切眾生一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之心意。

在論題十一個字中,大家特別要注意一個字,那一個字呢?即「願生偈」中「願」這一個字。何以故?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的語錄中說:

淨土門中,以願為最,凡有願者,終必能滿。

「願」是往生淨土三資糧之一,修淨土法門之人,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平素要多積聚往生西方之資糧,為什麼?譬如你要到某一個很遠的地方去,就必須多準備錢財和糧食,才能資助你之身命而到達目的地!同理,你若希望將來往生到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」之極樂世界去,平素也要多多地準備「佛法之資糧」(也叫「法財」)來資助、來滋潤「法身慧命」,才能到達目的地!

「信、願、行」叫「三資糧」:

:確信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。

:發願要離開娑婆,離開這個「眾苦充滿」之世界,發願要往生到西方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之極樂世界。

:執持彌陀名號,心心念念,念茲在茲,不忘記這一句佛號。

這三資糧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這三資糧,舉一即三,雖三即一,平等平等無分軒輊(高低)。可是徹悟大師又特別強調「願」這個字,他說:「願」是三資糧之中心,居於關鍵之地位,所以徹悟大師說:「淨土門中,以願為最,凡有願者,終必能滿。」在淨土法門,三資糧中,以「願」為最重要。凡是能夠發起堅定不移、至死不變、求生西方之菩提大願的人,最後必定能成就圓滿菩提大願,所謂「有願必成」!

正因為「淨土三資糧」中,「願」字居於中樞之地位,特別重要,所以本論「願」字,對修淨土法門之人,特別重要!念佛之人,必須時時善用這個「願」字,萬善回向發願求生西方,此點不可不知。

以上本論論題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共分三段,略說竟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淨土門中,以願為最,凡有願者,終必能滿。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