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九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別教

請看天臺教觀的講義第二十五表,繼續介紹別教。別教的重點,在修菩薩五十二個階位。天臺智者大師,把諸經所講到的菩薩階位,加以統攝,彙整得非常齊全。上一次介紹五十二個階位的觀行即,一開始是十信,修十種信心。修十種信心,著重點在哪裡呢?主要是修析空觀,伏見思惑。前面有一個表二十三表,列出五十二個階位所修的觀法,及伏斷煩惱的程度,這是個綱領,須先記住它。

再略為補充一下第二十四表之十信位,在《教觀綱宗》書上,蕅益大師說這個叫「伏忍」。根據《仁王般若》講菩薩的階位有五種忍,忍也就是一種定慧。因為有定慧的關係,可以把惑給伏住,然後斷了。由於修十種信心,別教的菩薩可以伏三界的見思惑,所以才叫做伏忍。

《教觀綱宗》說這與通教的「乾慧地、性地」齊,即與通教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、第二地相等。如果往前推,乾慧地就是通於藏教的三個資糧位,第二性地就是通於藏教的四個加行位。如果是藏教的三個資糧位,是還沒有伏惑,來到四加行的時候,才能夠伏惑。所以真正有功夫,那是得到煖位以上,惑已經能夠伏下去了。

所以在《優婆戒經》裡面說,如果犯了戒,尤其是四重戒,連煖位都得不到,更何況是後面的果位?經文說:「是人尚不得煖法,況斯陀含,至阿那含?」如犯大妄語從哪裡開始算起的呢?就是從這裡,還沒得煖位,你說自己得了煖位,就犯大妄語。

既然十信位,屬於伏忍位,所以就可以依照四加行位來配對,所以「十信」表底下就配了四個加行位。這個是根據諦閑大師,他有一本《天臺教觀選錄》,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配的:前面五個心是配「似煖位」,第六不退心是配「似頂位」,七、八、九分別配「似下忍」、「似中忍」、「似上忍」,到第十願心配「似世第一位」。

《教觀綱宗》是比較概括的說,其實「乾慧地」等於藏教的三資糧位,尚未伏見思煩惱,這裡也配在前面五種信心、似煖位裡面來。若是依照《楞嚴經》,就在十信位前,另立乾慧地。以上講的是觀行即。

別教相似即

「相似即者」,接著介紹今天的進度「相似即」。講的是「內凡三十心」,有三十個階位,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也都還是個凡夫。如何才算是聖人呢?別、圓二教跟藏、通二教不一樣,別、圓是界外的大教,要證聖果,必得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才算是聖人。界內的藏、通二教,只要斷見惑、思惑,就算證聖果了。別、圓二教重在破無明,得法身,這才能算是聖,在此之前都是凡。雖然是凡夫,卻已經不是具縛的凡夫了,是「內凡」,已經斷了見思二惑,甚至塵沙惑。所以稱為內凡,已不同於我們具縛的凡夫。

具縛的凡夫就是什麼惑,一品都沒有破,完全被這些煩惱障給綁住了,叫具縛凡夫。內凡則至少是斷了見惑以上,所以智慧就不一樣,雖還沒有破無明,但是對於別圓二教詮釋的中道法性,他已經比一般的凡夫有不同見識了,所以他是內。內是什麼呢?心遊理內,已經相似的可以見到但中法性之理了。也稱「三賢位」,所以三十個階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都可以稱賢人了。下面只能就各階位的名義講個大概。

十住位

第一個(甲)十住:他已經開發了智慧,至少是斷了見惑,因為修十種信心滿的時候,就入到十住的第一個初住位。其他的經典,在初住就包含了修十種信心。立五十二個階位時,把十信特別拿出來,這是智者大師根據《仁王般若》所提的伏忍位,做橫的排列。一般是把十種信心做豎的排列,全部放在第一個「發心住」裡面講。

已經斷了見惑的賢人,他已有智慧之心。怎樣的慧心呢?「住」就是能夠安住在真諦的空理上面,他的心有所安住了,因此他就可以得到「位不退」,斷了見惑,至少不會退到三惡道去了。如果是藏教人,斷見惑,就任運的只剩下七番生死,自然斷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。如果精進的修,更不用到七番生死。

其實斷見思二惑,斷見惑最難,這也是最根本。所以在經上比喻說,斷見惑如伐樹根,好像把樹根給砍了,這個最難,用的力量要最大。樹根一砍了,上頭的枝葉就好像思惑,不除它也任運一天一天的枯萎了,若是再努力一除,那就更快速了。

所以十住位就是能得到位不退,至少不墮三惡道。如果把思惑再斷乾淨,就跳出三界了。住,指慧心安住於真諦理,已得到了位不退,每一住都是這個意義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斷見惑,如伐樹根,用的力量要最大。樹根一砍,枝葉像思惑,一天一天的枯萎了。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四十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