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(五)
●簡智果講述 ●慈瑛、如實整理


天親菩薩是印度佛教史上一位才華出眾,又多采多姿的偉大人物。唐玄宗時,弘揚《俱舍論》之圓暉大法師,作《俱舍頌疏》,在序文讚歎天親菩薩說:

「粵燭天下之幽者,其惟赫日乎。」粵,句首發語詞,無義。能夠照亮全世界幽暗地方的,那就只有光明最盛大之太陽吧!

「鼓萬物而成者,其惟颽風乎。」能鼓動天地萬物,令天地萬物向上增長,圓滿成就的,那就只有暖和之南風吧!

「匡大教而濟時者,其惟菩薩乎。」能輔佐、護持釋迦佛偉大之教法,而利益一切往生的,那就只有發菩提心,上求下化之菩薩吧!

「爰有大士,厥號世親。」於是在佛滅度後九百年,有這麼一位菩薩,他的名號叫世親。

「弘道於五天,製論於千部。」世親菩薩在印度弘揚佛道,曾經造作大、小乘論,各五百部,時人稱他為「千部論師」。

「光我師之正躅,解外道之邪紛。」世親菩薩發揚光大我本師釋迦世尊所行之正道,解決、排除外道邪教之紛爭擾亂。

「功無得而詳也。」世親菩薩的功德,多到不能一一詳細說出來。

天親菩薩,聰明過人,見聞廣博,學識豐富,通達內學(佛學)、外學(外道典籍及世間法)。初出家時,卻只宣揚小乘,不信大乘,誣指「大乘不是佛所說之教法」,無著菩薩怕他將來還會造論毀謗大乘,造無間地獄之重罪,於是派遣一位使者,去拜見天親菩薩,說:「你的大哥,病得很重,恐怕不久於人世,要你趕快去見他最後一面!」

天親菩薩跟著使者回來探望哥哥,並且探問病因。

無著菩薩說:「我的病,是心病,我這個病,是因為你而引起的!」

天親菩薩問:「這句話怎麼說呢?怎麼說與我有關呢?」

無著菩薩說:「因為你不信大乘佛法,並且又常常毀謗大乘佛法,你以這個毀謗大乘佛法之重大惡業,將來必定永遠沉淪在三惡道中,我正是因為擔心你,而愁出病來的!」

天親菩薩一聽,內心也十分害怕,馬上請無著菩薩慈悲,為他解說大乘《十地經》(即《華嚴經十地品》之別譯)。天親菩薩有大智慧,一聽立刻領悟大乘教理,確實超過小乘教,從此,就在無著菩薩座下,遍學大乘教理。這時才體會出:「小乘為失,大乘為得,若無大乘,則無三乘道果」之理。小乘教所說之義理,尚有缺失,大乘教所說之義理,才是圓滿具足的。假若沒有大乘教法,就沒有三乘聖人之菩提果和涅槃果!

天親菩薩就來到無著菩薩面前,發露懺悔,說:「我從前由於這片舌頭之緣故,妄生毀謗大乘,現在我應當割斷舌頭,來贖罪!」

無著菩薩說道:「你以舌頭毀謗大乘,若要滅此罪業,應當以舌頭轉而弘揚大乘,演說大乘。」

天親菩薩接受兄長之建議,廣造諸論,解釋大乘經典。

《天親菩薩傳》云:「凡是論主所造之經論,文詞、義理,都非常精妙。」凡是眼見到或耳聞到論主所造經論之人,沒有不信受奉行的,所以當時之五印度,及其鄰近國家,不論是大、小乘學者,統統以論主所造之經論,作為修學的根本。其他宗派之學者,以及外道論師,一聽到天親菩薩之名號,沒有不敬畏、屈服的!

天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,開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五種修行法門,叫「五念門」。何等為五?

1 禮拜門:以清淨之身業,一心恭敬禮拜阿彌陀如來。

2 讚歎門:以清淨之口業,一心稱念阿彌陀如來之名號。

3 作願門:以清淨之意業,一心發願求生到阿彌陀佛之極樂國土。

4 觀察門:以智慧正念觀察極樂國土依報、正報之莊嚴。

5 回向門:願以自己所修之功德、善報,普皆回向一切眾生,同生極樂,共證菩提。

以上這「五念門」也叫「五因門」,因為這五念門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之「修因」。

天親菩薩說:「若善男子善女人,修五念門行成就,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。」假若有發廣大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,依本論所說的「五念門」修行,獲得成就,將來必定能夠往生到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之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證得無生法忍,成為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菩薩。

至於如何修這「五念門」,論主天親菩薩在論文中都會一一詳細的說明。

譯者: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

我國的佛法經論,都是從印度梵本翻譯而來。翻譯這一部《往生論》的大德是誰?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。

元魏(北魏)節閔帝的普泰元年,由印度來到中國河南洛陽的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所翻譯的。

元魏:這是晉朝之後南北朝時代的「北朝」,第一個國號叫魏,在這時候翻譯的。北魏皇帝為了「漢化」改姓元,所以史家亦稱北魏為元魏,以簡別於曹魏。

天竺:指翻譯者的祖國是天竺(印度),是北天竺人。

三藏:他是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,自己通達佛法,又能引導眾生修行,所以《法華義疏》卷九:「以人能上弘大法,下為物師,故云法師」,所以叫三藏法師。

菩提留支:「菩提」翻為道或覺。「留支」翻為「希」。所以菩提留支,此翻為道希(希求菩提道)或覺希(希求覺悟)。他在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,來到中國北魏的首都洛陽,受到皇帝敬重,住在洛陽永寧寺,翻譯佛經,將梵文佛經,變為華文佛經,總計翻譯有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。

「譯」者,易也。將甲國之文字、語言,轉變成乙國的文字、語言,叫「譯」。「譯」,也叫「通譯」,將甲方之語言文字,轉變成乙方的語言文字,讓甲乙雙方能夠互相溝通,這種工作叫「通譯」,擔任通譯之人叫「譯者」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菩提留支,在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,來到北魏首都洛陽,住在永寧寺,翻譯佛經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