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廉頗、藺相如列傳(中)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藺相如縱橫外交,廉頗堅守戰備,二人共同保家衛國。
澠池之會

不久後,秦軍兩度攻打趙國,殺了趙國兩萬人,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,可在西河外的澠池相會談和。趙王害怕而想不去,廉頗、藺相如認為那會顯得趙國軟弱怯懦。趙王於是動身赴會,藺相如隨行。

廉頗一路護送趙王到邊境,估算全部行程約需三十天,就於辭別時說:「如果大王三十天後還沒有回來,請允許臣立太子為王,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。」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。

廉頗真是個忠心為國的老臣,一切以國家為念,既斷了秦國扣住趙王以作威脅的念頭,也防範真的出現國無君主的局勢,這都是深謀遠慮的大臣風範。

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面,秦王喝酒喝得意興盎然,就說:「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,請趙王彈彈瑟吧!」趙王就彈了瑟。秦國史官走上前來寫道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,命令趙王彈瑟。」

藺相如見狀,立即走向前去說:「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地的樂曲,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,藉此互相娛樂吧!」瓦缶是來自西戎的一種瓦製的敲擊樂器,藺相如獻上後就跪下請求秦王敲擊。

秦王發怒,不肯敲擊,藺相如就更往前走,跪下請求。秦王仍不肯。

藺相如說:「如大王不肯敲缶,在五步距離內,我能以頸部血濺於大王身上。」

秦王侍從要殺藺相如,藺相如瞪眼呵斥,他們都被嚇退。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地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。藺相如回頭請趙國史官寫道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為趙王擊缶。」

秦國的大臣接著說:「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。」藺相如也說:「請把秦國的首都咸陽城送給趙王祝壽。」

直到酒宴結束,秦王始終未能佔上風。秦國又因廉頗駐守邊境,有所防備而不敢輕舉妄動。這就是藺相如縱橫外交,廉頗堅守戰備,二人共同保家衛國的實例。

負荊請罪

藺相如建立如此大功勞,趙王遂任命他為上卿,與廉頗同官位,但上朝時有高下次第的序列,藺相如在廉頗之上。

廉頗覺得自己攻城野戰,出生入死,功勞應高於藺相如以言辭立功;再說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繆賢家的門客,身分卑賤,所以感到羞恥。於是揚言,遇到藺相如時必侮辱他。

藺相如聽聞後就不和他見面,每逢上朝常託辭有病,不與廉頗爭位次的高下;出門在外,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。

門客皆認為藺相如這麼做雖品德高尚,但卻過度畏懼,因而要求離開。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,並且拿廉頗與秦王相比,證明自己既能無畏於極有威權的秦王,又敢在大眾面前斥責秦國臣子,故豈會單單害怕廉頗。

但是強秦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,是因為有兩人的存在,兩虎相鬥必有所傷,所以一切要以國家安危為優先考量,私人恩怨放在後面。

廉頗聽說這番話,立即解衣露背,揹著荊條登門請罪,對藺相如說:「慚愧自己粗陋卑賤,感謝藺將軍胸懷寬容!」兩人於是成為同生共死的好友。

此處讓人體會到:藺相如的智慧不僅表現在對強秦的大無畏的英勇上,也表現在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」的情操中,以及為國愛才的精神上。

以佛法來看,他的忍辱善業,不僅是感動了廉頗,更成就了此後十幾年,秦國不敢對趙國大舉用兵,使眾生免於水深火熱的苦難。廉頗是位戰功赫赫的名將,他知錯能改,負荊請罪,與藺相如共同保衛趙國,也可謂在修為上,去除了愚癡瞋恨之毒。

膠柱鼓瑟

趙孝成王七年,秦趙兩軍在長平對陣。那時藺相如已病重,趙王派廉頗應戰。

廉頗採取堅守營壘不出戰的策略。秦軍於是派出間諜散佈謠言說:「秦軍所厭惡恐懼的是那趙括做將軍。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取代廉頗。

藺相如就以「膠柱鼓瑟」的比喻,勸趙王說:「用膠粘住調弦的柱,想要固定弦調,反而無法彈瑟。這就好比僅憑一句話,而堅持要用趙括將軍,不肯變通考慮事情。趙括只懂其父趙奢的兵書,並不知道臨場應變的戰略。」

可惜趙王不聽,還是任命趙括為將。趙括雖通兵法,卻是紙上談兵,最終造成長平之役的慘敗,四十餘萬大軍被秦軍活埋。次年秦軍就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,最後靠楚國、魏國救援才得以解除圍困。

邯鄲解圍後五年,燕國的相國栗腹認為趙國的壯丁全都死在長平,他們的遺孤尚未成人,於是發兵攻趙。趙王派廉頗率兵反擊,在鄗城大敗燕軍,殺死栗腹,包圍燕國都城。燕國割讓五城請求講和停戰。

趙王把尉文這塊地方封給廉頗,封號為信平君,並代理相國。廉頗上次被免職回家,失去權勢的時候,門客紛紛離開他,如今被重用,門客就又回來了。

廉頗請他們回去,門客就說:「現在的人結交都是以利交往,有權勢就跟隨,沒有權勢就離開,有什麼可抱怨的呢?」

門客這番話,可謂說出戰國時代的養客風氣,也難怪孟嘗君有樹倒猢猻散的感嘆,馮諼有趨市的批評。如果能培養出重情意而非以利交易的門客,那麼就要如同魏公子般受到讚揚了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藺相如用膠柱鼓瑟的比喻,勸趙王不要僅憑一句話改任將軍,不加變通考慮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廉頗、藺相如列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