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五十一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 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別教十住位

第六「正心住」,「成就般若」,指菩薩更進一步成就第六般若度,行般若度就成就了般若的智慧之心,所以「心無偏染」。因為懂得中道法性之理,既不偏空,亦不偏有;而且已經證得真諦,心亦無有染著。前面五住,是配合前五度,屬於行行;第六般若度,則是屬於慧行。能成就般若度的慧心,這個心才算是真正,真實而純正,所以這一住名「正心住」。

過去雪公非常推崇江味農老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在《金剛經講義》中老居士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提醒,行六度的菩薩,如果沒有般若度,就不成波羅蜜。波羅蜜就是彼岸到,真正徹底的意思。

第七「不退住」,從初住一直到第七住,都是屬於位不退的範圍,「見思斷盡」,但到這裡是已經斷盡了三界的思惑,永無三界的生因,所以是真正的跳出三界了。「住不退位」,徹底的證到無生,不再退到三界輪迴生死,是真正徹底的位不退。

第一個發心住,可以算得上位不退,那是已經斷了見惑,指不會退墮三惡道,任運的可以出三界,所以也可屬於位不退。從第二住以後,重慮緣真,歷事鍊心,次第斷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,逐漸了三界的分段生死,所以也都屬於位不退。到了第七住,才算徹底了,徹底的不退。

第八「童真住」,童就是童子,真就是天真浪漫,這是比喻菩薩「悲智堅固,不生邪倒」,既不會生起凡夫外道的邪知邪見,也不會生起二乘的四顛倒知見。以大乘來講,本來真如法性就具有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淨德,而二乘人不知,仍執著是無常、無樂、無淨、無我,那也是顛倒見。到菩薩第八住,對於最初所發的菩提心,已經能夠保任得住,不會被這些顛倒邪見所破壞,就像初生的孩童,秉性天真浪漫,完全純粹,所以叫做「童真住」。

第九「法王子住」,法王,《法華經》裡面說:「佛為法王,於法自在」,佛是法中之王,王是自在之意。對於這些佛法他能夠自在的運用,所以佛稱為法王。法王子是指菩薩,菩薩未來要承擔佛的家業,所以稱為法王子。

到了第九住的菩薩,「從佛王教」,真正能隨從佛的教導,從佛法生解;而且「如佛度化」,可以跟佛一樣度化眾生,足以紹隆佛種,所以將來可以接受佛的果位,故名「法王子住」。

第十「灌頂住」,八、九、十這三住,都偏重在菩薩觀照俗諦之理上面,雖然已經證得真諦空理,卻能不住於空,能夠從空出假,即同時觀照俗諦理,破塵沙惑,度化眾生。為什麼稱「灌頂住」呢?「得無生心」,已經證得無生忍的心,無生就是指真諦的無生空理,也就是能夠隨時三輪體空,得無生忍的心。「法水灌頂」,如此自行時觀空,化他時出假,來到第十住算是到了頂點,就好像以無生法水灌其心頂,所以說是「灌頂住」。

灌頂是印度的一種習俗,一個國家的太子要接王位時,就會去取四大海水裝入瓶子,灑灌在太子的頭上。舉行這個儀式,用意在向大家宣布,太子要登王位了。現在第十住的菩薩,已來到住位的頂端,得到無生之位,得到無生忍心,即可以用佛的真諦法水加以灌頂。到這裡是斷界內的塵沙,因為照俗出假,斷三界內的塵沙惑。塵沙惑有界內、界外,界內是上品,界外分中品、下品,十住菩薩同時又伏界外的中品和下品的塵沙。

為什麼第十住的菩薩就有資格被灌頂接佛位呢?這若不經教理的校量,就恐怕很難了解,事實上第八、九、十住菩薩的境界,已經超過前面藏通二教的果佛多多。因為這三位的菩薩,不但能斷界內塵沙,又能伏界外的塵沙;而藏通的果佛只斷界內塵沙,尚且都還不知道界外塵沙惑的名目,更不用說是伏斷了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印度,取水灑灌在太子的頭上,宣布太子要登王位了。比喻第十住的菩薩,得到無生忍心,可以用佛的真諦法水加以灌頂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