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法,有四種人:一有眼無手,入寶山知金石不同,卻無手可取,如有智無信的世智辯聰。二有手無眼,入寶山不知好惡,隨手而取,如學大乘遇邪見者。三無手無眼,入了寶山,不希求也不想取,如無信無智者。四有手有眼,入寶山挑取寶玉,內外眷屬永離貧窮,如有信有智者。(見《法華玄贊決擇記》)
清嘉慶年間,嶽麓書院大修。完工後,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。袁名曜的上聯是「惟楚有材」,見《左傳》「雖楚有材,晉實用之」。楚國有很多的人才,但都在晉國發揮作用。下聯遲遲無人對出,學生張中階脫口而出:「于斯為盛」,出自《論語》「唐虞之際,于斯為盛」。「惟楚有材,于斯為盛」的名聯就此撰成。(見〈千年學府何以弦歌不絕〉)
明末憨山大師,二十九歲,行腳河南一帶,校閱《肇論中吳集解》,對「旋嵐偃岳而常靜」一句不解。後來深讀《肇論》一則公案,了悟「諸法本無去來」,禮佛時無起身動相;站在庭前,見飛葉滿空,也了無動相;淨房抽解,也了無流相。(見〈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〉)
雪公云,《華嚴經》:「菩薩以此所行方便,於一切世界中,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,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無屈橈行。」我昨日預備此經,頗感為難,夜忽夢有人贈以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,於是恍然大悟。此無屈橈行,地藏菩薩能辦到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